高原大地奏響共建共治共享和諧樂章
治國安邦,重在基層。
地方治理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在地方層面的實踐和體現,加強和創新基層社會治理,關乎黨長期執政、國家長治久安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兩次到青海考察,為青海發展擘畫藍圖、指明方向。2016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青海考察時提出“四個扎扎實實”重大要求。
青海深處內陸,接藏連疆,通達西南,區位特殊,作為西部重要支點,在國家治理全局中具有“一個尤其,兩個事關”的戰略地位。
社會治理,青海重點治理什么?怎么治理?又如何能走出一條符合青海實際、體現時代特征、順應群眾需求的社會治理新路子?
牢記總書記殷殷囑托,全省上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四個扎扎實實”重大要求,不斷優化提升地方治理效能,探索實踐社會治理新經驗,建立起“三種類型、四個層級”的青海特色社會治理模式,社會治理的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明顯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穩步攀升。
探索實踐社會治理新經驗,走出青海特色社會治理新模式
山河錦繡,國泰民安……金秋時節,行走在高原大地,看到的是一副百姓安居樂業、社會安定祥和的美好畫卷。
立治有體,施治有序。在全省上下砥礪奮進的偉大征程中,青海地方治理之路脈絡清晰、足音鏗鏘。
從“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到“創新社會治理體制”,從“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到“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從“管理”到“治理”,從“共建共享”到“共建共治共享”……
這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場深刻變革,隨著這場治理思路的創新與深度變革在高原大地徐徐推開,一條符合青海實際、體現時代特征、順應群眾需求的地方治理之路,不斷在高原大地上探索、延伸。
回望來路,2017年5月,省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目標要求。
2018年7月,省委十三屆四次全會提出要建設法治青海、平安青海、公正青海、誠信青海、和諧青海的宏偉目標。
2020年7月,省委十三屆八次全會審議通過《中共青海省委關于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推進地方治理制度創新和治理能力建設的意見》,擘畫了高水平推進地方治理藍圖。
……
追溯近五年的治理足跡,我們清晰地看到,一個個制度文件的出臺、一項項務實舉措的落地,無一不是緊緊圍繞創新社會治理體制,以更寬廣的視野推進社會治理的現代化轉型。
在這場偉大變革中,青海精準聚焦國家治理現代化新要求,創新做好政治穩定、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生態良好、民族團結、人民幸福、社會安定各項工作,形成了黨委領導和政府主導下的多元社會主體共同參與、良性互動,社會治理體系不斷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加快形成。
加強和創新城鄉社會治理,市域社會治理走出新路子
“城市治理更精細、農村治理更精美、牧區治理更精進,社會文明整體實現新進步。”這是青海高位推動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的成果展現。
市域具有較完備的社會治理體系,在國家治理體系中具有承上啟下的樞紐作用,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
青海是農區、牧區、城區三合一的省份,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共存、多元文化共融,是穩疆固藏的戰略要地,做好市域社會治理,必須分類治理、精準施策、聚焦發力。
根據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統一部署,按照省委十三屆八次全會提出的“城市治理重在精細、農村治理重在精美、牧區治理重在精進”的總體要求,青海分類分層扎實推進基層社會治理,明確“同步起步、分層推進、分步實施、均抵終點”的試點工作思路,將8個市州分為全國試點和省級試點,以六年時間力求全域達到全國試點合格標準。其中,西寧市、海東市為第一批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地區。
堅持高位推動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將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納入《青海省“十四五”社會治理現代化規劃》,加大力度、分類推進全國和省級試點工作,全面遵循88項全國共性指引,實化量化了109項基本要求和考評標準,創新拓展3項重點任務制定、8項分解指標和21項基本要求,嚴格落實定期調度、動態更新、跟進督導等要求,確保試點工作推進有序,帶動形成了一批契合省情實際、滿足市域社會治理需求的典型經驗——
西寧市率先在全省啟動社區黨組織書記實行事業崗位管理試點工作,扎實推進“全科型”網格建設,形成“3+N+15”城市運行管理體系等民生服務和社會治理品牌。
海東市深入實施“五大機制”“十大工程”建設,打造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一網統管平臺項目,推廣“民情溝通日”“群眾說事點”等協商議事模式。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堅持區域協作打造治理新格局,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南縣被納入鄉村治理體系建設全國試點,海北藏族自治州創新人民調解工作筑牢第一道防線,黃南藏族自治州“一核三治”社會治理模式榮獲全省改革創新獎,果洛藏族自治州達日縣探索牧長制社會治理新模式,玉樹藏族自治州持續探索深化“村寺并聯”治理模式……一項項創新舉措,讓市域社會治理全新的活力和動力進一步迸發。
凝聚群眾力量,讓新時代“楓橋經驗”熠熠生輝
“小李來了啊!小李幫個忙……”在格爾木市郭勒木德鎮紅柳村,村民都愛找網格員李順善幫忙。幫獨居老人領取社保費,幫村民修理管道、開展治安巡邏、矛盾調處、環境整治……村里的大事小情都少不了他的身影。
“一個人,一張網,穿梭村社間;一支筆,一個本,記錄社情民意;一張嘴,一顆心,真情服務群眾。”在青海,像李順善這樣的網格員就有58771名。
“人在‘網’中走,事在‘格’中辦。”作為社會治理的重要創新,網格化管理將原本被動、分散的社會管理流程,變得更加主動、系統。
人民安居樂業、國家長治久安,離不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以創新基層社會治理為基礎,青海不斷加強和創新城鄉社會治理,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形成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村規民約等基層治理新機制。
基層治理網格化——全面推行網格化服務管理,在全省劃分覆蓋城鄉、條塊結合的網格22438個,形成市級抓統籌協調、縣級抓集中聯辦、鄉鎮(街道)抓力量整合 、村社抓精細服務的社會治理工作格局。
矛盾化解多元化——健全完善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三調聯動”機制,著力推動矛盾糾紛排查化解的重心下沉、關口前移,全省矛盾糾紛化解成功率持續保持在95%以上,群體性事件下降38.8%,信訪總量下降50%,非正常上訪下降32.4%,基本實現了“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村(社區)、矛盾不上交”的目標。
治安防控立體化——大力加強“五張網”建設,著力打造城鄉統籌、網上網下融合、人防物防技防結合、打防管控一體的社會治安防控新格局。全省共建立治保會6584個、專兼職治安聯防組織6042支、縣主要街道、路口視頻探頭實現全覆蓋,城市社區技防建設覆蓋率達到97%,農村牧區技防建設覆蓋率達到91%。
打擊整治常態化——深入開展掃黑除惡、緝槍治爆、禁毒掃黃、打擊電信網絡詐騙、涉危涉爆企業、寄遞物流領域隱患排查清理整治、成品油專項整治等專項行動,全省“八類案件”下降42.7%,命案發案率下降32%,全省鐵路護路聯防連續13年無重大涉路案事件。
在推進社會治理進程中,青海努力探索治理精準、服務高效的社會治理新途徑,初步建立起城區、農村、牧區三種類型,市州、縣市區、鄉鎮、村社區基層社會治理四個層級的青海特色治理模式,形成了層級分明、條塊結合、上下聯動、多方參與的社會治理格局。
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青海將以堅定的信念、奮進的姿態,充分發揮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作用,接續打造“楓橋經驗”升級版,持續提升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水平,使社會充滿勃勃生機而又井然有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木里新生
守護好三江源“中華水塔”,保護好青海生態環境,關乎國家生態安全、關乎民族生存和子孫后代永續發展。[詳細] -
日喀則市:希望的田野
日喀則市素有“西藏糧倉”的美譽,西藏一多半的青稞都產自這里。[詳細] -
高原秋收忙 豐疇民心穩
素有“西藏糧倉”之稱的日喀則市是西藏重要的糧食產地,農作物種植面積常年穩定在140萬畝左右,糧食產量約占全區的40%,僅青稞就占到全區產量的50%。[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