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者益西卓嘎:雞舍里闖出的致富帶頭人
走進益西卓嘎的辦公室,一面擺滿獎杯、獎狀的櫥窗讓人眼前一亮。“全國十佳農民”“全國科普惠農興村帶頭人”“西藏青年五四獎章”……一系列榮譽獎牌展示著益西卓嘎一心一意謀發展、強村富民助增收的創業歷程。
1974年,益西卓嘎出生在山南市乃東縣一個普通農民家庭。因家庭條件困難,初中畢業后,她不得不輟學幫父母干農活。
上世紀90年代,益西卓嘎來到澤當鎮打工。期間,她與來自湖北的漢族小伙甘學東相識相愛,喜結連理。
對他們而言,打零工不是長久之計,他們深知,只有一技在身,才能過上好日子。為此,2001年,益西卓嘎跟隨甘學東回到湖北,進入一家養殖場,一邊打工,一邊學習養殖技術。
二人相互鼓勵,共同鉆研孵化、育雛、病害防治、飼料配比等相關技術。經過兩年的工學相長,他們帶著一身的養殖技術回到了山南。
益西卓嘎說:“2003年,雖然山南的規模化養殖仍處于起步階段,但政府的扶持力度很大,還為養殖戶提供雞苗、飼料,發放補貼。”夫妻倆商量后,一致決定,抓住政策機遇,創業開辦一家養殖場。
萬事開頭難。養殖場創辦初期,僅有幾平方米的雞舍,200多只雛雞,沒有任何機械設備。夫妻倆在養雞場旁邊的樹林里搭建帳篷居住,從早忙到晚,所有工作都要靠自己的雙手完成,條件比較艱苦。
益西卓嘎和甘學東不怕吃苦,但創業過程中遇到的挫折和失敗,仍然讓他們備受打擊。
2004年8月,連續的強降雨導致河水上漲,灌進養殖場,部分雞舍損毀,造成肉雞大量死亡。不僅如此,當年的雞肉價格大跌,讓他們的養殖場雪上加霜。
益西卓嘎說:“那一年,我們經受了天災和市場的雙重打擊,幾乎血本無歸。”
困難擊不垮他們的信心,面對眼前的難題,倔強的夫妻倆到處借錢,準備重建雞舍。然而,周圍鄰居、朋友的不看好,讓他們四處碰壁。最終,乃東縣政府在了解到情況后,及時給予他們幫助,協調銀行給他們批了3萬元的貸款,還免費為他們提供雞苗。益西卓嘎的創業信心被再次燃起。
辛苦的付出終會獲得回報。一年之后,他們養殖的雞順利出欄,夫妻倆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隨即,他們擴建了一棟100平方米的雞舍,購入3000多只雞苗,養殖事業逐步壯大。
看到他們成功后,周圍的群眾紛紛上門求教養殖經驗。對此,益西卓嘎毫無保留地將技術和經驗傳授給大家。
2008年,益西卓嘎帶領養殖戶成立了乃東貢桑禽類養殖專業合作社,采取“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幫助養殖戶增收。
為了實現規模化發展,2012年,益西卓嘎成立了山南貢桑禽類發展有限公司,并鼓勵和幫助養殖規模達到1萬只以上的養殖戶獨立成立合作社,從而帶動更多群眾發展養殖業。
現如今,益西卓嘎的企業規模日益壯大。截至2021年底,其養殖基地共計出欄雞苗、成雞、成鴨共48.74萬只,出產鮮雞蛋370萬枚,帶動130戶農牧民增收致富。
益西卓嘎心里清楚,是黨的好政策讓她的事業發展壯大。她說:“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有義務爭當先鋒模范,擔負起社會責任,積極回饋社會,幫助更多的人。”
為此,益西卓嘎不僅在傳授技術、吸納用工方面始終走在前面,還主動開展社會幫扶。近3年來,累計幫扶困難戶12戶,組織、參加公益活動10余次,捐款捐物總金額達33萬元。
面對群眾的贊譽和滿墻的榮譽,益西卓嘎篤定地說:“我們還要不斷突破,把產業做大做強,帶動更多群眾走上幸福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山南市開展全民義務植樹活動:攜手造林添綠 共建美麗家園
山南市市長次仁平措說:“植樹造林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是普惠各族群眾、造福子孫后代的事業,要一年接著一年干,一代接著一代干。[詳細] -
西藏不斷增強民生保障 農牧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
嘗糌粑、敬青稞酒、獻哈達,在西藏山南市乃東區克松社區,一年一度的傳統春耕儀式正在進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