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藏網 > 扶貧

      阿里地區札達縣底雅鄉的“守邊人”:“美麗的底雅我的家”

      發布時間:2022-02-11 08:52:00來源: 西藏日報

        開欄的話:

        著力推進“四個創建”、努力做到“四個走在前列”,是自治區黨委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西藏重要講話和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胸懷“兩個大局”、心系“國之大者”,錨定“四件大事”、實現“四個確保”作出的重大部署,必將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西藏建設的嶄新局面!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著力推進“四個創建”、努力做到“四個走在前列”大有可為,也必將大有作為!今年是貫徹落實自治區第十次黨代會精神的開局之年。新年新氣象,新年新作為。從今日起,本報開設“著力推進‘四個創建’、努力做到‘四個走在前列’”欄目,全面展示全區各族干部群眾團結奮斗,用實際行動抓好“四件大事”、實現“四個確保”的生動實踐,聆聽全區上下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的鏗鏘步伐。敬請關注。

        底雅鄉,阿里的“小江南”,西藏西部最美的地方之一,也是最險的地方之一。

        從札達縣城出發,沿著依山而建的柏油路,穿過鬼斧神工的土林,翻過海拔5000多米的雪山,轉過383個彎,一路下行,海拔2700米的底雅鄉呈現在眼前。260公里,記者走了四個半小時。

        打開中國地圖,底雅鄉就在西部偏南的位置,西與印度接壤。驅車來到鄉政府所在地底雅村,這里在一塊平緩的河谷里,河兩岸峭壁如削,河水貼壁而過,奔騰咆哮。

        “全鄉227戶827人,人人都是守邊員。”“85后”的底雅鄉鄉長措姆告訴記者。在這里,成年的村民都有一項義務——巡邏,靠邊境的村民在邊境線上巡邏,靠內的村民在周邊巡邏。

        層層嵌套,保證了邊境線的安寧。

        在這里,守邊,是平凡的常態,但透露出一股子天然的精神——我生活的地方就是中國。

        這是一種平凡的偉力,守邊有界限,但奉獻無邊界。在底雅鄉三天兩夜的采訪中,記者被這樣的精神所震撼,與此同時,也發現這里涌動著新的活力。

        兩代父子兵—

        “我們走過的路就是中國的界碑”

        67歲的底雅村黨支部書記次仁羅布,是一個不太會用語言表達愛的人。

        孩子當兵的地方,離家不過十分鐘的車程。趁著孩子站崗的時候,他會故意路過,父子也只是對視一下,沒有言語。22年前,他也曾經筆直地站在兒子現在站的這個哨位上。

        說起次仁羅布,村民都知道,他是一個公道的人。但說起他家的經歷,很多人不太清楚。

        “西藏和平解放后,我的父親聽信了壞人造謠,說漢族士兵殺人,我們一家就跑到了印度。”次仁羅布說,由于當地天氣太熱,加上水土不服,他的哥哥病逝了。

        一家人在國外的生活,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好。當聽到消息,解放軍是“菩薩兵”,一年后,他們選擇回家。

        事實果然如此,解放軍對老鄉很好,家鄉的變化很大。次仁羅布的父親后來成為了縣政協委員,勸了不少在國外的鄉親,回到家鄉。

        底雅,是一個閉塞的地方,每年不封山的時候只有四五個月。次仁羅布第一次見到的漢族人就是解放軍。和氣,常常幫助老鄉,這是他對解放軍的第一印象。

        1984年冬天,次仁羅布成為底雅鄉第一個參軍的年輕人,被分配到家鄉,成為一名邊防戰士。身份的轉變,讓他認識到,這里不僅是家鄉,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一次巡邏到一個河谷,需要徒步翻越山頭。風雪交加,攀登陡峭山路時,山上的羊糞差點吹進他嘴里。

        ——還有一次,在執勤的時候,電臺壞了,次仁羅布騎著馬到部隊報告,以馬料為口糧,走了三天三夜。一來一回,他用了一周時間。

        ——次仁羅布不識字,班長一天教他認識一個字。他們就像親兄弟一樣,守護著共同的家園。

        次仁羅布得過六次三等功。勛章,是他最珍愛的獎品。“退伍前,我把三個勛章送給了戰友。”他笑著說,大家的感情太深了。

        在家鄉當兵,他卻說對兒子是最虧欠的。

        從部隊到家,幾公里的路程,他卻長期不能回家。第一次休假回家,兒子愣愣地看著他,卻不認識。

        前幾年,他給兒子下了一道“命令”:高中畢業后,必須當兵。

        “剛開始并不想當兵。”24歲的仁增加措坦言。

        如今,他已成為邊防部隊的一名戰士。說起轉變,仁增加措表示,沿著父親當年的足跡,第一次巡邏邊境時,終于理解了父親。

        “我感覺很自豪,我們走過的地方就是中國的界碑。”仁增加措說。

        兒子接了班,但次仁羅布并沒有閑著。成了村支書,冬天,他會幫著邊防部隊籌集馬料,有時也會組織群眾為解放軍免費運送物資。

        兒子也很爭氣,成為了一名軍醫,群眾得了急癥,還會幫著急救。

        底雅鄉,父子兩代人,以獨特的方式接力。這是一種精神的傳承,背后是底雅軍民齊心協力在邊境上筑起一座看不見的長城。

        “固執”的守邊人——

        “這是我們祖輩放牧的地方”

        從鄉政府開車半小時,記者來到了什布奇村最靠邊境的小組。村民們住在山腳,山頂上就是邊境。

        讓人意外的是,“00后”的仁增曲珍,已經是村里的村小組組長,小組大小事務都得她張羅。吃過午飯,她就背著望遠鏡出發了,與另外兩個村民匯合后,沿著邊境線開始巡邏。

        巡邏,是他們的生活常態。“我們輪流巡邏,一天三次。”她說。記者見到她時,正遇上她巡邏回來。仁增曲珍的家是120平方米的小樓,走進陽光房,仁增曲珍熱情地招呼記者坐下,聊起了守邊的故事。

        “我們世代都在這里放牧,這里就是中國。”她喝了一口酥油茶說。

        這里,并不總是安寧。她清楚的記得,2017年,一名既不懂普通話又不懂藏語的嫌疑人員混進了村里的邊貿市場,被村里的三位少年發現,他們將其扭送到村委會,隨即,村民又找到了嫌疑人員藏在石頭中的證件。經查,這是一名外國偷渡者。

        “我們不能放過每一個可疑的人。”仁增曲珍說。

        有時,平靜之下,也暗藏著危險。

        曾擔任什布奇村小組組長12年的群宗卓瑪,就遇到過驚險的一幕。

        2012年6月12日,她和鄉干部來到邊境,開展基本草原劃定工作。突然,她聽見有人喊話:“你們在干什么,不能來這里!”

        群宗卓瑪抬頭,看到兩個外國士兵,在邊界線鐵絲網旁邊看著他們。“我們看到他們走過來,正準備回去向上級匯報,沒想到我們剛走幾步,他倆就跟上來了,還要檢查我們。”

        此時,群宗卓瑪已經顧不上危險,大聲喊道:“這里是我們中國的地方!我是這里土生土長的人。你們無權過問我們的事情,請你趕緊離開!”

        對方見群宗卓瑪態度強硬,便不再糾纏,只能悻悻離開。

        群宗卓瑪說:“我們的背后有強大的祖國,沒什么可怕的。”

        哪有什么歲月靜好,只因為有微小的個體力量匯聚成強大的中國力量。在底雅,正是這股子“固執”的戍邊精神,讓每一寸領土完整。

        跨越千里的姻緣——

        “我和底雅鄉親們一道創造幸福生活”

        頭發已經花白的老楊是個執拗的人,從老家江蘇徐州來到底雅,一待就是25年。

        老楊名叫楊貴房。

        為什么來底雅鄉?

        時間回到40年前,那時他19歲,初戀的姑娘因病去世,心結始終沒有打開。于是他選擇外出工作,直到38歲那年,在底雅干工程時,重新找到了愛情。

        那時,這里外來人口不多,見到單身的老楊,鄉親們熱心地幫著張羅對象。后來,老楊認識了次仁卓瑪,并共同組建了家庭。

        “本打算留在徐州,可那時孩子還不會說普通話,沒法在老家上學。”夫妻倆咬咬牙,決定回到底雅生活。

        那個時候,從札達縣城到底雅,路不好走,進出全靠騎馬;鄉里沒有電話,和老家聯系只能到附近部隊借用電話。

        面對現實,他不得不想辦法改變生活狀況。

        1997年,他試著幫老鄉蓋房子,工錢一天5元。

        2005年,什布奇村要建第一座水泥橋。鄉里找到了他,除了5噸水泥,其他什么材料都沒有。

        “我搞過工程,但沒建過橋,只能憑著經驗,硬著頭皮干。”他拿著筆,撓著頭,反復計算,發現水泥只夠建橋墩。

        怎么辦?為了節省水泥,他把大部分的水泥用來建橋墩,橋面改用石板。開工后,為了夯實橋墩,他跳進河里,腿都被水泥燒壞了。

        “與其讓大家下去,不如只燒我一個人就行了。”他輕描淡寫地說。老楊的舉動,感動了村民。

        后來,老楊成了遠近聞名的“包工頭”,但家里卻一點也不富裕。“我接下活,工錢大家平分,自己不多拿一分錢。”從當初一天5元的工錢到現在每天三四百元的工錢,老楊一如既往地與村民們平分。

        這個“外來戶”變成了“老底雅”。村里第一個種植蔬菜的是他,第一個在沙地上種植水果的也是他,第一個幫著鄉里建旱廁的還是他……

        次仁卓瑪說:“這些,我都看在眼里,老楊是個好人。”

        如今,底雅鄉人均年收入達到了1.2萬元,蘋果樹超過了1.8萬棵,前些年這里已經全部脫貧,興邊富民的好日子來了。

        夫婦倆依舊恩愛,早已衣食無憂。孩子們也長大了,現在老楊每天接送孫子上幼兒園。

        落戶底雅的三只“鳳凰”——

        “我們離大城市雖遠,但離小康生活很近”

        老二勤勞文靜、老三潑辣果斷、老四靈動秀氣,這是三姐妹給記者的第一印象。

        “怎么都沒想到,我們一家四姐妹,除了大姐,其余全都從1300公里外的日喀則拉孜縣曲瑪村遠嫁到了這里。”34歲的老三央珍感嘆,她是三姐妹中第一個嫁到底雅鄉的。

        央珍的丈夫索朗仁青是底雅鄉人,他倆在措勤縣修公路時相識。2009年,央珍第一次來到底雅鄉。從措勤縣出發,1000多公里的路程,兩人用了七八天時間才到。央珍心里滿是期待。

        還沒到底雅鄉,望著無盡的大山,她再也忍不住,一下子哭了:“這么偏遠,家里人本來就反對。”

        在底雅鄉待了沒幾天,就遭遇了大雪封山。無奈,她只能和索朗仁青在家務農。家里的房屋破破爛爛,也沒有多少耕地。

        如何換來營生?看著鄉里正在修路,央珍和索朗仁青一合計,花了2.2萬元,從外來的民工手里買了一臺二手拖拉機。

        索朗仁青開拖拉機拉石頭,央珍在工地上幫忙做飯。四個月后,工程完工了。拿到工錢后,小夫妻倆在昏暗的屋里,把錢數了一遍又一遍,一共賺了八萬元,兩人笑得合不攏嘴。

        “我們生活很好!”央珍告訴哥哥。之后,把二姐次仁吉拉也“拉”到了底雅打工。

        后來,底雅果樹種植技術員歐珠多吉喜歡上了勤快的次仁吉拉,倆人終成眷屬。

        在蘋果園,記者見到了正在給果樹澆水的次仁吉拉。來到她家,家中被收拾得一塵不染,藏式家具說不上豪華,但顯得溫馨。

        與三姐一樣,老四米瑪拉姆2012年也被“騙”到了底雅鄉。她的愛人旦增群培是底雅鄉什布奇村的村委會主任,還是全村的致富帶頭人。

        如今,三姐妹的戶口全都從老家遷入底雅鄉。三姐妹,在這里生兒育女,扎下了根。她們,從一個外來戶,變成了底雅人。

        三姐妹的生活變遷,是底雅發展變化的一個縮影。

        過去,這里到縣城要七八個小時的路程,現在路好了,只需要三四個小時;過去,這里沒有電,如今已經并入電網;過去,村民的住房十分矮小,如今家家戶戶住上了小洋樓。

        這是黨的十八大之后,帶來的山鄉巨變。

        生活好了,“閑不住”的央珍開始思考——我能為底雅做些什么?

        2015年,她入了黨,還擔任古讓組組長,“美麗的底雅是我的家,是底雅讓我的生活發生了改變,我要努力回饋這片土地。”

        “帶領大家一起致富,我得出一份力。”前幾年,她帶著組里面的11戶家庭,搞起了合作社,種植了45畝果園。

        中國的西邊,這個邊境鄉,折射出一股新的創業精神——扎根雪域邊陲;支持,國家始終關注邊境鄉,涌現出活力;變化,讓每個人都發揮作用,翻天覆地。

        底雅鄉,興邊富民步伐越走越堅實。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综合| 日本pissjapantv厕所自| 午夜看一级特黄a大片黑| 69xxxx视频| 女人张开大腿让男人桶| 久久亚洲国产伦理| 欧美成人精品福利在线视频| 北条麻妃在线视频| 高清免费a级在线观看国产| 国产麻豆视频免费观看| 中文字幕91在线| 黑白禁区在线观看免费版 | 欧美日韩国产三级| 午夜激情小视频| 高清一级淫片a级中文字幕 | 在线观看成人网| 中文字幕免费在线观看动作大片| 欧美va天堂在线影院| 人人妻人人澡av天堂香蕉| 美女让男人捅爽|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尤物视频www| 大学生一级毛片高清版| 中文乱码字字幕在线第5页 | 最近2019免费中文字幕视频三| 亚洲精品电影网| 精品亚洲456在线播放| 国产一级淫片免费播放电影| 免费成人激情视频| 国产美女网站视频| jizzjizz成熟丰满舒服| 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97色直播| 欧洲熟妇色xxxx欧美老妇多毛网站| 在线看片人成视频免费无遮挡| 久久精品女人天堂AV麻| 欧美牲交a欧美牲交aⅴ免费真| 免费观看的a级毛片的网站| 91啦中文成人| 嫩草影院免费观看| 久久99视频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