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政協委員為高原鄉村振興建言獻策
1月3日至7日,西藏自治區地方兩會在拉薩舉行。西藏政協農業界、經濟界、特邀界等委員紛紛就高原農牧產業發展、農牧民增收、農村基礎設施條件改善等建言獻策,擘畫西藏鄉村振興。
1月5日,西藏政協農業界委員、西藏自治區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站長陳俐說,當前西藏農村創新創業環境不斷改善,新產業新業態大量涌現,鄉村產業發展取得了積極成效。但仍然存在產業鏈條較短、融合層次較淺、要素活力不足等問題。
圖為西藏那曲牦牛群,畜牧業是當地牧民主業。(資料圖) 江飛波 攝
陳俐建議,西藏要解決好人才怎么留、地權怎么確、資金怎么來、產業怎么融以及方向怎么定五個關鍵問題?!耙劳袇^位資源優勢,明確未來發展定位,選擇地域特征鮮明、鄉土氣息濃厚的鄉村產業作為主導產業。”陳俐說,建設富有特色、規模適中、帶動力強的特色產業集聚區,以特征和品質贏得市場。提升鄉村特色產業附加值,促進農業多環節增效,農牧民多渠道增收。
“從實際情況來看,由于地理條件、經濟發展等原因,西藏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其他省區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區內農村和城鎮又有明顯差距。”西藏政協經濟界委員、日喀則市鄉村振興局黨組書記丹增建議,“十四五”期間,西藏要重點關注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比較薄弱的基層地區,統籌用好行業支持、對口援藏、定點幫扶等政策資源,持續改善農村地區水電路訊網等基礎設施條件。
丹增還提出,西藏特色產業發展潛力和困難,優勢和劣勢都比較突出,必須繼續深挖潛力、揚長避短才能在加快發展上邁出新步伐,取得新成效。
圖為西藏丁青縣尺牘鎮易地扶貧搬遷及災后重建點。(資料圖) 江飛波 攝
西藏政協特邀界委員、那曲市聶榮縣農業農村局工作人員偉托認為,西藏畜牧業仍以自給自足、自我需求為主,其與市場經濟要求相距甚遠。西藏牧業現狀制約了畜牧業的商業化發展。
他建議加大改革力度,培育發展新型經營主體,實現經營模式從粗放型到集約型轉變。建議打造以龍頭企業、牧民合作社、養殖大戶為依托的平臺,提高牧業組織化程度,進行市場化運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西藏“十四五”規劃投資6015億元 較“十三五”增長58%
“十四五”期間,西藏規劃投資6015億元,較“十三五”增長58%。從1952年到2020年,西藏共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79萬億元,年均增長21.6%。[詳細] -
服務觸角延伸至鄉村振興“神經末梢” 深化駐村工作
西藏自治區昌都市人民檢察院第十批駐村工作隊(以下簡稱駐村工作隊)將檢察服務觸角延伸至鄉村振興“神經末梢”,持續深化干部駐村工作。[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