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那曲:牛奶里的“致富曲”
中國西藏網訊 十一月的羌塘草原,天高云淡、牧草黃枯。驅車前往位于西藏自治區那曲市色尼區羅瑪鎮凱瑪村的嘎爾德生態畜牧產業示范基地,員工們或收割芫根,或制作酥油、“拉拉”等奶制品,一派繁忙。不遠處的人工種草區域,黑色奶牛正低頭覓食;智能牧草種植室里,綠油油的牧草正待收割……
從靠天養畜的傳統生產方式到標準化、工業化的生產方式,這里探索出了一條牧業可持續發展的路子,也讓牛奶里的“致富曲”像羌塘草原上的牧歌一般越唱越響。
圖為嘎爾德生態畜牧產業示范基地里牦牛悠閑覓食 攝影:王媛媛
圖為嘎爾德生態畜牧產業示范基地里員工正收割芫根 攝影:王媛媛
圖為嘎爾德生態畜牧產業示范基地里員工正制作酥油 攝影:王媛媛
西藏嘎爾德生態畜牧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嘎桑加才介紹,嘎爾德生態畜牧產業示范基地于2017年開始打造。基地主要以奶制品深加工為主,通過嚴格的品控收購農牧民的鮮奶以及基地奶源,采用傳統技藝加工成酸奶、酥油、“拉拉”等奶制品,在拉薩、那曲等地銷售。
良好的經營模式,吸引了包括35名返鄉大學生在內的110多名當地群眾實現就近、就便就業。在基地的加工車間,羅瑪鎮凱瑪村的村民索朗次措正在制作“拉拉”。她告訴記者,沒來基地工作前,她就在家放牧。“這里工作每個月有3500元的工資,年底還有獎金。離家近,家里的活兒不耽誤,還能賺錢,挺好的。”
在嘎爾德生態畜牧產業示范基地的帶動作用下,色尼區三分之一建檔立卡貧困群眾成功實現脫貧。自基地運營以來,通過收購牛奶、收購肥料、短期務工、購買奶牛、草地流轉、長期就業、產業分紅等形式,已帶動色尼區牧民群眾4720戶23804人,兌現各類受益資金5168.06萬元,其中,貧困戶受益1514戶8009人,兌現受益資金1674.44萬元。
圖為嘎爾德生態畜牧產業示范基地里索朗次措正制作“拉拉” 攝影:王媛媛
圖為嘎爾德色尼區銷售總店里,當地群眾購買產品 攝影:王媛媛
圖為嘎爾德色尼區銷售總店里的收奶員巴桑 攝影:王媛媛
在色尼區的嘎爾德銷售總店,收奶員巴桑結束一天的工作準備下班回家。從曾經的貧困戶到現在別人問他借錢的先進戶,巴桑說這都是因為黨和國家的好政策以及自己的勤奮肯干。
巴桑從2017年就在這里工作。上午他會開著公司的車去簽訂協議的各家各戶收奶,下午就在店里等著人們上門送奶。他告訴記者,這份工作一個月工資近3000元。“加上其他收入,我在2019年買了輛長安車。現在我家兩個孩子都已經大學畢業了,家里的生活那是完全不用愁了,只會越來越好。”
現在這里已經探索出了適合藏北牧區發展的“一十百千萬”嘎爾德運營模式,即以1個龍頭企業帶動10個奶源基地,10個奶源基地帶動100個村級合作社,100個村級合作社帶動千戶牧民養殖戶,千戶牧民帶動萬頭牦牛奶牛養殖。通過該運營模式,形成了色尼區牧業發展的特色產業鏈。
嘎桑加才說,基地目前最缺乏的就是人才力量和科技支撐。“我們想通過人才引進和與科研機構合作的方式,可持續化發展牦牛產業。這樣群眾的牧業收入會繼續提高,牛奶里的‘致富曲’也會唱得更加響亮。”(中國西藏網 記者/王媛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閃耀邊陲的“高原明珠”
目前,尼瑪旦增帶領群眾創辦的合作社除解決了4人就業外,還為群眾提供了就近就便增收的機會。[詳細] -
“土疙瘩”也能拓寬致富路
今年是鞏固脫貧攻堅接續鄉村振興的關鍵之年,5月初,拉薩市民政局駐墨竹工卡縣羊日崗村第十批駐村工作隊為羊日崗村自愿種植土豆的21戶村民購買了6300斤土豆種子,價值7560元。[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