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學者:中國用事實證明了發展式脫貧的全新路徑
中國西藏網訊 “脫貧這件事,幾乎所有國家和政府都認為應該努力去做,但全世界從古到今從來沒有一個國家能做到。中國在共產黨的領導下,把脫貧這個原來僅僅是政治浪漫的憧憬,變成了中國當代的政治現實。”5月16日,臺灣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暨兩岸研究中心主任楊開煌教授在北京舉行的第五屆西藏智庫國際論壇上說。
圖為臺灣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暨兩岸研究中心主任楊開煌教授
楊開煌在本屆論壇上的發言題為《脫貧之后的反思:兼論宗教與脫貧工作》。楊開煌認為,中國的脫貧,對政治學來說,具有哥白尼“日心說”式的重大意義。中國用事實證明了脫貧是完全可以實現的,打破了西方慣用的福利式救窮模式,開拓了發展式脫貧的全新路徑,將國家個別行政部門行政政績式的扶貧,提升到國家治理能力與國家整體目標的高度。
楊開煌認為,中國的脫貧經驗對于世界各國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首先,“中國共產黨始終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施政,對于中國人民來說,中國式的民主是實惠性的民主,而不是間歇性的民主。中國的模式是讓人民得到實惠,讓人民不斷地參與到政治實踐之中。而一般的西方國家,投票的時候你做主人,不投票的時候就沒你什么事。”
圖為西藏自治區昌都市察雅縣肯通鄉達如村村民洛丹正在打理溫室大棚 攝影:楊錫烽
同時,中國在推進脫貧工作的過程中,既有戰術性的救急,也有戰略性的救窮,這種將福利式的“輸血”和發展式的“造血”結合起來的戰略思維,也是各國政府思考脫貧時必須注意到的重要理論。
而且,中國成功的脫貧實踐,將能否實現脫貧提升為了國家治理能力的標準之一,這與西方政治學所關注的幾乎完全不一樣。
楊開煌高度關注中國脫貧實踐中提出的“精準”理念。中國作為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不僅擁有多元化的少數民族風土人情、風俗習慣,中國人民還擁有多元化的宗教信仰。“中國是如何做到在脫貧實踐中,在多元財富觀、生活觀、文化和宗教背景下,既尊重民族和宗教間的差別,又使每一個人都能自主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他建議,應該將中國在脫貧實踐過程中,在例如西藏、新疆等地區,因人而異、因族而異、因事而異、因地而異的精準的多彩多姿的脫貧措施和政策,進行更加細膩、充分和精準的描述,以便其他國家借鑒。
圖為西藏自治區山南市貢嘎縣昌果鄉團結新村一隅。2019年9月13日,山南市浪卡子縣倫布雪鄉甘扎村34戶121名農牧民群眾易地搬遷至此 攝影:趙耀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社會經濟研究所所長、研究員扎洛對楊開煌的建議表示贊同。扎洛介紹,對于例如西藏、新疆等地區,在脫貧攻堅中,通過“扶貧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和“發展生產脫貧一批、易地扶貧搬遷脫貧一批、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社會保障兜底一批”等方式,將扶貧工作和推動社會發展的一系列目標相融合,特別是推動區域發展和推動人的現代化相結合起來,實現了精準脫貧。(中國西藏網 記者/劉莉)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西藏阿里日土縣甲崗村脫貧攻堅工作紀實:但見新城拔地起
站在山崗上,遠眺日土縣甲崗村,鄉村道路四通八達,一棟棟民居錯落有致,遠處青山逶迤,近處綠苗叢生,昔日的揚塵之地,如今煥發出勃勃生機。[詳細] -
那曲市脫貧攻堅工作引領脫貧群眾邁上新征程
近年來,那曲全市上下團結一心、精誠協作,繼承和弘揚“老西藏精神”和“那曲精神”,攻堅克難,完成消除絕對貧困目標任務,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基礎。[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