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大棚“種”出脫貧新希望
近年來,西藏拉薩把解決好“三農”問題放在首位,大力發展現代種植業,精心打造讓老百姓放心的“菜籃子”,各縣區也積極帶領村民改變傳統的種植方式,發展設施農業,讓老百姓的錢袋子一天天鼓了起來。
年前,記者走訪拉薩各縣區老百姓家,見證了他們過去一年的收獲。
在尼木縣吞彌現代農業產業園區,記者見到了正在智能溫室蔬菜大棚忙著學習西瓜育苗的朗杰卓瑪。她去年才到園區工作,承包了一個溫室大棚,種了豇豆、白菜和航天育種的西紅柿。剛承包的時候,朗杰卓瑪不會控制溫度,棚里菜長得不好,有病蟲害,這可把她急壞了,趕緊向園區的技術員求教。在技術員的指導下,大棚蔬菜漸漸有了起色,一顆顆鮮紅的航天育種小西紅柿長勢喜人,有了可喜的收獲。
2月初,園區分紅,朗杰卓瑪拿到了五萬八千元,成了園區里單個大棚拿到分紅最多的種植“女狀元”。朗杰卓瑪告訴記者:“我在這邊工作有一年了,一直努力學習種植技術。往后有信心承包更多的溫室大棚。”拿著沉甸甸的分紅,朗杰卓瑪對去年的收入很滿意,對新的一年也更有信心,她已經向園區申請,希望能多承包幾個蔬菜大棚。
離朗杰卓瑪家蔬菜大棚不遠,阿梅正將新鮮的蓮花白輕輕摘下來,小心翼翼地放在旁邊,一會兒尼木縣凈土公司拉菜的車就會把這些菜拉到縣城里去賣。和朗杰卓瑪一樣,在園區承包蔬菜大棚的阿梅,也靠著自家的蔬菜大棚,拿到了兩萬余元的分紅。“承包溫室大棚后,種了豇豆和大白菜,學到了技術,收入也不錯。”阿梅說。她們,只是園區承包蔬菜大棚群眾的代表。
現在,村里的大棚種植戶在一起聊天時,談論最多、掛在嘴邊的都是蔬菜的種植方法、增產的竅門。雖然忙些、累些,但只要能掙錢,村民就忙得開心。去年一年,尼木縣吞彌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為承包蔬菜大棚的31戶村民,總分紅達75萬元。村民通過參加技術培訓,不斷提升蔬菜大棚種植管理技術,收入增加了,日子越過越好,大家通過自己勤勞的雙手,摘掉了窮“帽子”,走上了致富小康路。
高原種植業航天育種及產業化推廣基地是尼木縣“四產業兩園區”發展布局和“3212”產業規劃、“四菜一湯”全域旅游發展規劃的重點建設項目。如今,朗杰卓瑪所在的吞彌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創建了航天育種種植基地,新建智能連棟溫室、日光溫室種植棚等,采購的航天育種西紅柿、南瓜、西瓜、甜瓜、黃瓜等果樹苗,在大棚里扎根成長,帶領百姓們,走上了一條綠色的、生態的、可持續的新道路,為群眾脫貧致富的打開了新思路。尼木縣吞彌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的“點對點”干部李俊說:“現在冬季,溫室大棚里正在育種航天西瓜、西紅柿、辣椒等,今年還計劃新建50多個大棚,再吸納150戶群眾就業。對于種植積極性高,樂于學技術的村民,還會鼓勵他們多承包大棚,自主創收。”
在走基層的采訪中,記者聽到最多的就是感恩和奮斗……對百姓來說,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百姓們,相信在黨的引領下,在拉薩各族干部群眾的共同奮斗下,更加精彩的日子就在前頭。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