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農牧民轉移就業培訓“三步走”工作綜述:用一技之長敲開致富之門
就業,一頭連經濟發展,一頭連著百姓福祉。近年來,自治區相關部門在充分尊重農牧民培訓和就業意愿的前提下,依托農牧民轉移就業實名制系統,詳細摸底群眾需求,按照培訓項目和培訓方式等由勞動者自主選擇的原則,開展精準技能培訓,有效滿足了群眾學習一門技術、找一份穩定工作的需求,為全區就業局勢持續穩定提供了有力支撐。
據統計,“十三五”期間,全區培訓農牧民35萬余人次,農牧區富余勞動力年均轉移就業55萬人以上,累計實現勞務收入160億余元,培訓和就業保障水平大大提高,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在全國位居前列。
第一步:摸清培訓意愿
為人民謀幸福,是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按照自治區黨委、政府關于農牧民轉移就業工作的安排部署,全區各鄉(鎮)派工作人員深入農牧民群眾中開展調查摸底,做好培訓意愿收集和分類梳理,“自下而上”統計匯總培訓需求并擬定培訓計劃。據了解,近年來,隨著農牧民技能培訓需求數量的逐年增加,各級兌現培訓補貼4.2億余元,免費舉辦各類農牧民技能培訓,有效提升了農牧民就業技能。
在尼木縣尼木鄉的就業培訓宣傳引導下,只有小學文化程度的拉姆辭去了餐館服務員工作,于2019年4月報名參加了縣人社局舉辦的中式烹調師培訓班。經過培訓,拉姆拿到了中式烹調師初級職業資格證書,并被培訓學校評為當期中式烹調師培訓班優秀學員。培訓結束后,拉姆在家鄉開起了藏餐館,月收入9000元以上,全家也順利脫貧摘帽。
“作為一名建檔立卡貧困家庭成員,我很開心自己能有一門技術,徹底擺脫了只能干一些簡單體力活兒的局面,收入有了明顯增加,家里也脫貧了,未來的日子充滿了希望。”拉姆如是說。
第二步:做好崗位對接
為進一步提高培訓精準度,突出企業在農牧民培訓中的作用,各級各部門根據群眾培訓意愿,積極協調駐藏央企、區內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等,采取先定崗后培訓的方式,依托全區各類培訓平臺,全面推廣“訂單定向式”培訓,逐步構建起了培訓、就業、增收一體化的工作機制,有效促進了農牧民技能就業和穩定就業。
林芝市開展了3300個名額的茶產業、藏豬產業、林果產業和旅游產業“以工代訓”,讓農牧民群眾邊接受培訓邊就業,實現了出家門進廠門、就地就近就便就業。
2017年,白朗縣農民旺久借白朗縣開展農牧民技能培訓的機會,參加了蔬菜種植“訂單式”技能培訓,并順利進入西藏珠峰農業科技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從事蔬菜種植工作。如今,旺久的蔬菜種植技能已經達到只聽別人描述就能準確判斷問題癥結的程度,工資收入也增加了不少。他的大兒子扎西云丹也積極響應政府號召,實現了轉移就業,同父親一樣,成為西藏珠峰農業科技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的一名員工。如今,旺久一家的經濟收入每月至少13000元以上。
第三步:抓實精準培訓
精準化培訓是傳統培訓的“升級版”。西藏人社、扶貧、農業農村等部門統籌管理使用好就業補助資金、農牧民培訓補助資金和職業技能提升行動資金等專項資金,以市場為導向,精準對接企業用工要求,根據群眾培訓意愿開展精準技能培訓,千方百計擴大就業,特別是針對有培訓意愿的已脫貧人員和收入相對較低群眾,在尊重個人意愿的前提下,全部納入培訓范圍,優先保障、優先支持滿足其培訓需求。同時,與職業技能培訓學校、企業等培訓實施機構簽訂培訓協議,合理安排培訓時間,通過送教上門、“以工代訓”“訂單定向”等多種方式實施好培訓。
截至目前,推進旅游產業全鏈條人才培訓專項行動,完成七縣(區)160名家庭旅館從業人員旅游民宿培訓。同時,緊緊圍繞“一帶四基地”建設需求大力開展“送教下鄉”培訓,培訓農牧業實用技術人才2000余人。針對川藏鐵路項目建設用工需求,開展鋼筋、電焊和工程機械維修等“訂單定向式”培訓。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截至11月底,西藏林芝實現農牧民轉移就業3.78萬人
今年以來,西藏林芝市人社局堅持把推進農牧民轉移就業工作作為助力全市脫貧攻堅的重要抓手,努力開創農牧民轉移就業工作新局面。截至11月,林芝市共實現農牧民轉移就業3.78萬人。[詳細] -
學者云集 研討西藏脫貧攻堅中的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11月18日,“西藏的脫貧攻堅與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學術研討會在中國藏學研究中心舉辦。中國藏學研究中心黨組書記陳宗榮出席會議并講話,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總干事鄭堆主持會議。[詳細] -
青海省召開首場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新聞發布會 實現已脫貧勞動力轉移就業17萬人
按照省委“四年集中攻堅、一年鞏固提升”工作部署,2016—2019年,全省人社部門轉移就業貧困勞動力總數達到12.63萬人,組織貧困勞動力技能培訓2.97萬人次。[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