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馬爾康市:旅游產業繁榮,激發群眾奔康活力
毛木初村的秋色。劉瀏 攝
深秋的馬爾康,吐出醉人的畫意,讓人流連忘返。嵌入大山深處的毛木初村,溫文而含蓄,澹澹溪水,唱著動聽的曲兒,給原本熱鬧的村子增添了更多靈氣。
毛木初村,一個因產業而新建的村子,正用他柔美的舞姿展現民族融合欣欣向榮的和諧篇章。新中國成立初期,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為支援內地建設提供大量木材,“木頭經濟”讓少數伐木工人在此定居,后來一批外地墾荒人員也入村落戶。從此,毛木初成為一個藏羌回漢等多民族和諧相處團結發展的示范村。
馬爾康,藏語意為“火苗旺盛的地方”。馬爾康市2018年國貧摘帽后,立足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有機銜接鄉村振興戰略,繼續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和結果導向,推動農村向“興業、民富、村美、人和”的小康社會邁進。同時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作為脫貧奔康、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明確農村垃圾、污水、廁所整治及村容村貌提升目標和任務,提升了村居民的生活環境,又為該市旅游產業注入了新鮮活力。
活力四射的毛木初村
阿壩州風景怡人、人文厚重,看慣了燈火輝煌的都市人,在這里能找到大自然對人類的恩賜。位于馬爾康市梭磨鄉南部的毛木初村環境優美,自然資源豐富,有高山草甸、海子、原始森林、奇石,有蟲草、貝母、羌活等名貴中藥材,有松茸、猴頭菌、水芹菜、盧而九等數十種野菜野菌。四季風光皆不同,有“梭磨大峽谷,必看毛木初”的美譽。
今年51歲的李正華,精心經營著自己一手打造的卓爾依民宿。這是一位堅韌的藏族黨員。7年前,身為村支部書記的她,為了帶動村里農家樂發展,將自己苦心經營起來的農家樂關了,把已經積累起來的客戶資源免費“分配”給了剛剛起步的其他農家樂。
“我是支部書記,說實話,有的客人來吃飯娛樂,是沖著我的身份來的,這樣對村里其他剛剛起步從事農家樂的村民不公平。”李正華說,身為黨員,要有奉獻精神,只有自己的農家樂關了,客人才會分散到其他村民家。李正華此舉提高了大家的積極性,對毛木初村剛剛起步的旅游有很大的幫助。
當年,李正華關掉生意火紅的農家樂,好好的生意說沒有就沒有了,身邊親朋好友根本不理解她的這一做法,認為這是荒唐之舉。“我是共產黨員,不能讓別人戳脊梁。”李正華的話,語氣剛毅而堅定。
2018年,由于身體原因,李正華從村干部崗位上退下來,她將農家樂重新開張,并在原來的基礎上,提檔升級為民宿。
“民宿,就是客人到了我們這里賓至如歸,沒有距離感,從進門的那一刻,我們就會像家人一樣對待他們,小到幫助提行李箱,大到一起燒飯做菜。”李正華對民宿的理解,簡單而質樸。
客人來到卓爾依民宿,喝上熱騰騰的酥油茶,品著藏文化和神秘的宗教文化,吃著很具特色的農家宴,聽著李正華講著鮮為人知的毛木初村的故事,歡快的笑聲縈繞在大山深處。
在李正華的支持和帶動下,全村不少人吃起了旅游飯,有人做導游、有人經營民宿、有人銷售文旅產品、有人發展特色養殖、有人負責傳統農業,產品不愁銷路,在村里的農家樂和民宿酒店全部可以循環消費,物品不亞于拿到市場上交易的價格。有時,客人對當地農產品特別中意,會在村上進行認養(種),在毛木初村,形成一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良好態勢。
在村頭,有三排標準化的新房,這是2019年馬爾康市投資建成的養豬場,免費提供給村民使用,防盜門、飲水池、三級沉降池,現代化的養豬場,村民只管將買的豬仔送到這里,一家擁有一個豬舍,村民的豬在這里成為鄰居,也可以成為“室友”。
每天,村民將自家的青飼料煮熟后,用三輪車運至這里喂養,假如村民不愿在家里煮豬食,這里也為大家準備好了鍋灶。豬圈的糞便,集中收集在化糞池,進行三級沉降后,實行干濕分離,這些便成了村民種植農作物的最佳有機肥,在自然環境中吸取天然有機肥,農產品的品質很好,經過師傅加工后,一道道美味佳肴讓游客找到久違的家鄉味道。
在村里集中養豬的好處,村民張忠秀深有感觸,“原來豬圈挨著住房,整個屋子都是豬糞味,有時兒子帶著朋友來家里玩,就不好意思在家里坐,只有把桌子板凳搬到屋外坐,美其名曰‘友誼讓天作證’。”她說,現在,為了節約廚房的空間,她連豬食也在養豬場煮,家里面也沒有異味,居住很舒服。
隨著阿壩州全域旅游的發展,海內外的游客源源不斷地來到阿壩州,他們不僅可以欣賞世界級風景名勝景區,還可以學習藏文化、宗教文化和體驗特色民俗。
毛木初村里的鄉村游生意越來越紅火,一座由村民李叔權投資500多萬的鄉村酒店在去年暑期投入營運。在李叔權看來,自己在外事業盡管很成功,但有浮萍的感覺。家鄉的環境改變,他要和大家一起奮斗,共同奔康,把家鄉建設得更加美麗。
如今,鄉村旅游已成為當地村民的主要收入,截至今年9月底,全村人均收入已經突破2萬元。2020年3月,毛木初村被四川省委省政府評為鄉村振興先進示范村。毛木初村人在奔康的路上,有了新動力、也有了新干勁!
松崗村人的幸福生活
踩著百年前的青石路、合著優雅的藏歌,走在柯盤天街上,“打撈”松崗官寨曾經的繁華。
松崗,藏語稱“ 絨杠”,意思是山梁上的官寨。柯盤天街位于馬爾康松崗鎮海拔2600多米的山脊上,在梭磨河谷仰之,宛如聳入云端、處在天際的街市,故名“天街”。松崗土司官寨遺址是典型的嘉絨藏式房屋建筑風格,其特點是就地取材, 采用當地豐富的青灰塊狀石頭,壘石建房,多為2至3層結構,堅固精美。該官寨歷經數代土司的維修、擴建,規模巨大,其建筑外觀酷似西藏布達拉宮,有“小布達拉宮”的稱號。近年來,隨著馬爾康市精品旅游線路的打造與開發,吸引了許多外地游客慕名而來,柯盤天街已經成為嘉絨小有名氣的旅游勝地。
2006年,馬爾康為了保護開發好松崗土司官寨遺址,將長期生活在此的村民遷至山下集中安置點,在這里,每戶都是獨棟藏式民居,寬敞的房屋不僅窗明幾凈,新式的室內裝修、現代化高科技家用電器、舒適的家居環境并不遜色城里人家庭。
翻開安開紅的筆記本,里面密密麻麻記錄著他從事蔬菜種植每一個季節的農作物播種、施肥、除草、收獲時間,因為這里海拔、紫外線強度、氣溫和濕度與他長期在州外生活不同,經過前期的探索總結,他有一套自己種植高原蔬菜的“秘訣”,正是這一本本的種植“密碼”,讓他種植的蔬菜瓜果,總比其他村民的收益高。
安開紅從小在低海拔地區生活,10年前,為了照顧老人,他隨妻子回到松崗村,開始自己的創業路。“在高原種植蔬菜,不僅長勢慢,而且一定要掌握好蔬菜的生長規律,不然,就會虧本。”安開紅說,自己從開始的不會,慢慢摸索,不斷總結,到后來大膽用高價流轉村里多余的土地。勤學習、善總結讓安開紅成了行業專家,連續三年被阿壩州評為農民科技種植能手,并對全州區縣進行實地傳授種植技術。
十月深秋,微風過后,上百畝的菜地里碧浪翻騰,萵筍很快進入收獲季節,在安開紅的農業園里,數十位村民忙著收割前的護理,將比較老的菜葉摘下,運到養殖場做牲畜的青飼料;品相不好的,割下來拿回家“自銷”,也算是給村民們的一種福利。
高原蔬菜,生長周期長、生態種植,品質能得到保障,安開紅種植的蔬菜成了“搶手貨”,為了帶動全村村民共同奔康,安開紅利用高原晚熟的時差,發動全村人種植市場上的反季節蔬菜,他負責進行技術指導、新產品試種,利用成熟的電子商務,成功和成都、重慶等大市場對接、品質把控、品牌包裝,讓有限的土地產生更高價值。
游客在柯盤天街游玩后,步行到松崗村,走進菜園,摘上自己喜歡的蔬菜,送到村里任意一戶進行加工,只需支付合理的加工費和一定的蔬菜成本價,香噴噴的農家飯和熱情好客的松崗村人瞬間消除旅途的疲憊和身在他鄉的陌生感。
現年63歲的王秀倫退休在家,與妻子種菜,還開起了民宿,在大城市待習慣了的他,很享受目前這種生活,他笑稱:“現在土地就在家門口,種菜也不像原來的肩挑背磨,汽車開到地邊,而且還時常有游客在家里來吃住,陪我們打發時光,這種日子比城里面舒服。”
松崗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趙春秀說:“松崗村從山頂整體搬遷到山下,生活、生產、居住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原來是大家羨慕城里人的生活,現在是城里人羨慕我們的生活了。”
旅游繁榮帶動農業欣欣向榮。松崗村,一個搬遷村,依托附近景區,探出了景區農業融合發展的新路子,2019年,松崗村被確定為州級鄉村振興示范村。
據介紹,近年來,馬爾康市不斷優化無公害蔬菜、道地藥材、特色水果等種植規模,拓展農業功能,培育發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文化創意、電子商務、農村服務等新產業新業態,加大與大企業、科研院所的研發合作,推動建立多種業態互相融合、多元發展機制,打造優勢品牌,大力發展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并借助電商產業園與崇州市、嵊州市等兄弟城市電商企業合作平臺,建立了穩定的銷售渠道,確保條件較弱的群眾穩定增收,實現全域同步發展,與全國人民一道奔康。
一只小動物在毛木初村村民家“串門”。劉瀏 攝
大山深處的毛木初村。無人機拍攝
午后的毛木初村。劉瀏 攝
松崗村一角。劉瀏 攝
松崗土司官寨遺址。劉瀏 攝
安開紅(左)給村民講解萵筍的生長原理。劉瀏 攝
王秀倫家的客廳。劉瀏 攝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瀘州援建助力四川省稻城縣群眾脫貧致富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縣高質量脫貧“摘帽”,離不開瀘州市的對口幫扶。近年來,瀘州市在對口幫扶稻城縣的工作中,始終堅持“脫貧要致富。[詳細] -
立足企業特長 展現責任擔當
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華電西藏公司在開發清潔能源的同時,積極履行央企責任,助力西藏脫貧攻堅,扶貧足跡遍布西藏3市4縣,累計派出扶貧干部92人次,投入扶貧資金8.11億元。[詳細] -
初心赴使命 熱血寫春秋
3月6日,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關鍵時刻,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黨的十八大以來脫貧攻堅方面最大規模的會議——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