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禁區”的果蔬奇跡
西藏自治區阿里地區獅泉河鎮全景 攝影:金阿次仁
圖為噶爾縣農業產業園種植的蔬菜 攝影:趙二召
中國西藏網訊 走進西藏自治區阿里地區噶爾縣農業產業園,一排排無土栽培的蔬菜新鮮可人,即將成熟的西紅柿掛滿枝頭,剛剛栽種的草莓苗生機勃勃。
圖為噶爾縣農業產業園種植的蔬菜 攝影:趙二召
阿里地區平均海拔4500米,氣候干旱寒冷,植物很難在這里生長,因此被稱為“生命的禁區”。長期以來,阿里地區的水果蔬菜長年依靠臨近省市支援,加上路途遙遠,成本高昂。
圖為噶爾縣農業產業園種植的蔬菜 攝影:趙二召
針對群眾“吃菜貴、品種少”的突出問題,近年來,阿里地區先后投入資金9600萬元,通過引進現代化的農業技術和專業技術人員,發展規模農業,極大方便了群眾生活。
圖為噶爾縣農業產業園種植的蔬菜 攝影:趙二召
“僅僅800多平方米的蔬菜大棚,可以出產2萬多斤的西紅柿。”園區技術員史培能說,目前整個園區的產量基本上可以滿足周邊群眾的日常需要。
經過幾年的探索實踐,產業園區走出了一條符合當地實際的新路子。今年以來,園區已經帶動當地400多名群眾就業,為農牧民群眾帶來收入130多萬元,為鞏固提升脫貧成果貢獻了一份力量。
圖為噶爾縣農業產業園種植的蔬菜 攝影:趙二召
家住康樂新居的姆朗堅參自來到園區工作以來,一下子就喜歡上了這份兒工作,每天200元的工資他很滿意。“這里工作離家非常近,可以就近照顧小孩。”姆朗堅參說,孩子正在上初中,一家人的生活很有盼頭。
據了解,噶爾縣生態產業園區總面積730畝,集蔬菜花卉種植和畜禽養殖為一體,全部配套設施于2017年7月建設完成。
圖為噶爾縣農業產業園種植的蔬菜 攝影:趙二召
園區實行“公司+合作社+農牧民”的合作模式,由企業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以合作社為組織單位,農牧民提供勞力并參與分紅。園區為當地群眾提供就業機會,幫助群眾增收致富。(中國西藏網 記者/趙二召)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西藏拉薩市婦聯舉行扶持資金發放儀式
儀式上,拉薩市婦聯為“全國巾幗脫貧示范基地”揭牌,并為麥之穗農業種植農牧民專業合作社發放了5萬元的扶持資金。巾幗示范基地負責人表示,今后會更加積極主動作為。[詳細] -
增收致富 西藏拉薩市達孜縣幫堆鄉扎葉巴村努力拼“顏值”
從拉薩出發,沿202省道往東行駛17公里,采訪組一行來到了西藏拉薩市達孜縣幫堆鄉扎葉巴村,扎葉巴村隸屬拉薩市達孜區邦堆鄉,位于拉薩北河岸,著名的扎葉巴景區位于該村境內。[詳細] -
扶貧路上的“摩托小劉”
2020年春節,西藏林芝市工布江達縣工布江達鎮阿沛村村民見到了老熟人小劉。小劉全名為劉尚志,曾是阿沛村2018年的駐村干部。受疫情影響,原駐村工作隊隊員未能及時返崗。[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