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峰人家”笑迎八方客
開欄的話:
今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決戰脫貧攻堅收官之年。當前,脫貧攻堅已到了決戰決勝、全面收官的關鍵時刻。在我國第7個扶貧日來臨之際,西藏日報11日起推出“我所經歷的脫貧攻堅故事”欄目,聚焦基層脫貧實踐、講述一線感人故事、展現萬眾一心戰貧困的精氣神,敬請關注。
從珠峰景區北門到珠峰大本營還有100多公里路程,而這100多公里的路全是海拔超過4000米的蜿蜒山路。部分游客出現胸悶、氣促、頭暈之時,最希望有個驛站歇歇腳,喝口熱乎乎的奶茶,重振前往珠峰的信心。
越過海拔5200米的加烏拉山口不久,會看到一片平坦的河谷地帶,在合適的季節,青稞連片,油菜花怒放,幾十棟藏式民居錯落在河灘上——定日縣扎西宗鄉巴松村就在眼前。
巴松村是距離珠峰大本營最近的一個村子,被稱為“珠峰腳下第一村”。全村有村民54戶302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8戶75人。巴松村是前往珠峰的必經之地,這種地理優勢成了村民脫貧致富的依靠,每家每戶都開起了家庭旅館。
多吉早在28年前就在村里率先開辦了家庭旅館,取名“牛頭旅館”。“年輕時家里很窮,除了養點牦牛、種點青稞,基本沒有額外收入。沒辦法,我就把多余的幾間房子騰出來做旅館了。”多吉回憶說,那個時候到珠峰旅游的人并不多,一年有個千元左右的收入就不錯了。
后來,隨著到珠峰旅游探險的人越來越多,多吉擴大了經營規模。目前,多吉的旅館里,供游客住宿的床位多達30張,每張床位一天收費80元,吃飯單獨付費。每年從5月到10月是珠峰景區的旅游旺季,多吉的“牛頭旅館”一個月最多可接待三四百位游客,年收入超過20萬元。靠著旅館收入,多吉不僅養育了3個孩子,全家還過上了小康生活。
多吉家的一層是客廳,陳設講究,各種家用電器齊全,客廳中央的火爐傳遞著溫暖,茶幾上的奶茶冒著熱氣,墻上掛著一把馬頭琴和一幅精美的唐卡。有時,多吉會在客廳里彈起馬頭琴,妻子唱著藏族歌謠,屋子里的氛圍十分溫馨。
多吉家的茶幾上都貼著支付寶二維碼,門口還有“三農金融服務點”標牌。“現在游客到村里住宿拿個手機、拿張卡就行了,支付非常方便。”日喀則市委組織部駐巴松村工作隊的孫超說。
如今,隨著交通條件的改善和冬游珠峰熱的興起,巴松村的旅館生意更加紅火了。“國家政策好,全村脫貧有盼頭啦!”多吉笑著說。
過了巴松村再前行40多公里,就到了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營。盡管是盛夏時節,這里依然充滿寒意。
走進42號帳篷,暖氣撲面而來。帳篷空間雖然不大,但是很干凈,里面放著火爐、茶幾和吃飯的桌子,靠近里側是一排鋪位,每個鋪位都整齊地擺著被褥。
“我這個帳篷有10個床鋪,每個床鋪一天收費80元,還能吃飯。”主人次旺仁增說,他是多吉的朋友。
次旺仁增是扎西宗鄉拉木堆村人,這個村子距離珠峰很近。近年來,隨著到珠峰旅游探險的興起,拉木堆的村民們除了用自家房屋開旅館,還在珠峰大本營設立帳篷為游客提供食宿。截至目前,在珠峰大本營已設立帳篷旅館59個。
“2008年我們是第一批在這兒設立帳篷旅館的,那個時候路不好,游客較少,一年收入只有一兩萬元。現在一年收入有二三十萬元。”次旺仁增的妻子次仁拉姆一邊收拾床鋪一邊介紹說。
雖然寒風呼嘯,光照強烈,但是,珠峰腳下的村民用勤勞的雙手托起了幸福的生活。
(文字由日喀則市扶貧辦提供,本報記者卞琳琳整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珠峰腳下瓜果香——西藏白朗縣提檔升級蔬菜產業助力脫貧增收見聞
全國蔬菜看壽光,西藏蔬菜看白朗”,作為“世界屋脊”上規模最大的蔬菜產區,珠峰農業等龍頭企業進駐,承載著白朗縣蔬菜產業提檔升級的希望。[詳細] -
西藏特色養殖發“羊”財
近年來,日喀則市把產業發展與精準扶貧相結合,通過大力發展壯大珠峰有機種養加業、珠峰特色旅游業、珠峰天然飲用水業等七大產業,帶動群眾增收致富奔小康。[詳細] -
產業強起來 致富道更寬
“湘河谷”經濟林生態產業項目、白朗縣萬畝枸杞生態觀光園等重點項目效益顯現,高原林果各展魅力……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