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山南市隆子縣促脫貧帶就業穩增收
西藏山南以南,距離市區150公里便是隆子縣。數十年如一日愛國守邊的“玉麥精神”便源自這里。綿延寬廣的邊境縣城隆子,風景獨特,物產豐富,產業發展極具前景,是一個農牧業大縣、資源富集縣。
距離縣城不遠的“菜籃子”工程園區,面積達259畝,總投資5160.41萬元,全部為國家投資。走進園區,24座溫室大棚整齊排列,大棚里,番茄、南瓜、蓮花白等蔬菜長勢良好。
據園區負責人介紹,“菜籃子”工程項目采取“公司+基地+貧困戶”的運作模式,每年生產蔬菜可達250萬斤。在園區,記者見到了正在給百姓進行技術培訓的群培。
2017年,群培從雪沙鄉搬遷至隆子鎮,生活也隨之發生了巨大變化。
“以前家里的主要收入來源是種青稞,日子過得很拮據,也從來沒想過要多賺錢。直到搬遷過來,政府給我們提供了就業崗位,教會我種植各種蔬菜,兒子和女兒也能就近就便上學,這才發現原來以前的想法太狹隘了,我們應該追求更好的生活!”群培告訴記者,現在他和妻子都在園區工作,兩個人每個月工資加起來有8000多元,而且包吃包住,年底還能拿到一筆分紅。
如今,群培不僅實現了脫貧,成了一名合格的技術人員、管理人員,而且還生發了一個小小的理想。“我要把自己所學的東西教給更多的人,帶領我們的工作人員奔向更好的生活。”群培說。
為進一步發展隆子特色產業,助力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2018年以來,國家累計投資1.23億元,建設隆子縣聶雄標準化奶牛養殖基地。
記者走進奶牛養殖基地,看到馬路寬敞、干凈整潔,生產區、生活管理區、飼料區和糞肥生產區被嚴格區分開來。成群的黑白花奶牛被分圈養在兩排牛欄里,喂養工人正按程序給牛添加飼料;精料加工間里,剛剛參加工作的大學生正在利用無土栽培技術給奶牛培養豌豆、青稞等飼料。機械化擠奶以及奶質檢測等工作都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該基地負責人巴珠介紹說,現在基地里有奶牛800余頭,每天產奶量達5000斤。自2018年10月份運營投產以來,通過銷售鮮奶、奶渣、酥油、公犢牛等方式累計實現創收765萬元,帶動95人就業。其中貧困戶44人月收入4000元左右,大學畢業生20人月均收入5000元,2019年為692名建檔立卡貧困群眾人均分紅1000元。
今年26歲的邊巴次仁,2017年畢業于河北環境工程學院。“我一畢業就在這里工作,每月工資有6000元。”邊巴次仁告訴記者,因為自己從小在這里長大,對于家鄉有著難以割舍的感情,于是毅然選擇回到家鄉工作。
邊巴次仁說:“我在這里學到了很多東西,從一開始什么都不會,到現在知道怎么喂養、怎么使用設備,這是一種很新鮮的體驗。”現在,邊巴次仁已經當上了養殖基地的副廠長。
如今,奶牛養殖的整個生產過程,從飼料配制、日常喂料、糞便清理,幾乎都是采用機械化操作。就連牛場糞尿也采用固液分離技術,分離后加工成有機肥,用于飼草基地及“菜籃子”工程蔬菜種植,實現了循環農業經濟。
發展壯大特色龍頭產業、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輻射帶動周邊群眾增收致富,邊境隆子走出了一條產業促脫貧、帶就業、穩增收的新路子,相信定會越走越寬。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幸福生活有滋有味
順著巍巍納木那尼山腳一路向著南方前行,幾經盤旋,快到普蘭縣城之際,在蒼茫的雪山和險峻的河谷間,一大片平整的坡地映入了眼簾。[詳細] -
拉薩全力推進農牧民轉移就業工作:“穩就業”讓群眾幸福感節節攀升
據統計,截至8月上旬,拉薩市已實現農牧民轉移就業7.9萬人,同比增長30.5%;實現收入7.62億元,同比增長68.1%。[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