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共筑小康夢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不能掉隊。”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莊嚴承諾,更是向新時代進發吹響的沖鋒號。
德吉村是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江孜縣達孜鄉最年輕、最貧困的村,全村是由江孜縣納如鄉、卡麥鄉等搬遷過來的村民組成的。在這里,有一戶由仁增片多、李鐵成組成的藏漢民族家庭。
1988年,仁增片多出生在德吉村一戶普通的農民家中,家中共有6口人。盡管家庭條件不夠寬裕,但仁增片多勤勞肯干、樂于助人,在左鄰右舍中有著不錯的口碑。
看到父母辛苦地勞作和貧窮的狀況,仁增片多從小便立志長大以后要靠自己的力量改變家庭貧困的現狀。
因家庭經濟條件有限,初中畢業后仁增片多就沒繼續上學了。2008年,仁增片多選擇到拉薩打工,由于缺乏必要的技能,她先后當過造紙工、餐廳服務員等,在外摸爬滾打了5年左右。
2013年,仁增片多結識了在拉薩做生意的李鐵成。在異鄉漂泊的經歷,很快拉近了兩人心靈間的距離,兩個人在工作、生活上互相扶持,風雨同舟。
隨著時間的流逝,兩顆年輕的心也走得越來越近。
一次偶然的機會,仁增片多接觸到了蔬菜種植工作,聰明的她很快就發現蔬菜種植市場前景廣闊,銷路好、利潤高。于是,她通過各種渠道了解蔬菜種植相關情況。
2015年,她和李鐵成輾轉多地后來到了拉孜縣,開始了蔬菜大棚種植工作。
萬事開頭難。仁增片多夫婦因為之前沒有系統學過相關方面的知識,于是開始惡補蔬菜大棚的建造技術、溫度的控制、蔬菜品種的選擇等知識,再把學到的技術運用到實際當中。
同年,仁增片多夫婦了解到,在拉孜縣曲夏鎮,當地人對蔬菜水果都有很大的需求后,立即籌資10萬元開辦了蔬菜瓜果供銷合作社。
在他們夫婦的不懈努力和辛勤付出下,2015年,仁增片多家年人均純收入達到8546元,從村里的低保戶成為了小有名氣的致富戶。
“做人要飲水思源,財富取之于社會,也要回饋于社會,這是一個人立足社會的根本,也是我的做人標準。”仁增片多說。先富的她并沒有忘記家鄉的父老鄉親。經過一段時間的思量,仁增片多決定回達孜鄉創業,帶動家鄉群眾共同脫貧致富。
2017年,德吉村“兩委”班子向達孜鄉黨委、鄉政府匯報了仁增片多的事跡,了解了仁增片多的具體情況后,達孜鄉黨委、鄉政府決定為她免費提供場地,幫助她開辦了一個180平方米的小規模、標準化的超市。
在仁增片多夫婦的努力經營下,超市收入很可觀,平均一天能有1500—2000元的收入。“看到仁增片多靠自己的雙手,生活過得越來越好時,村里的貧困戶紛紛開始行動起來,尋求發展致富的路子。”談起仁增片多,村里的鄉親們都豎起大拇指,贊揚地說道。
仁增片多吸納了村里1名貧困戶到自己的超市工作,2018年、2019年藏歷新年的時候,她主動為結對幫扶的兩戶貧困戶送去了慰問品,兌現了自己致富不忘鄉親的承諾。
“感謝黨和政府的好政策,幫助我走上了富裕的道路,我現在脫貧致富了,也一定不會忘記村里的父老鄉親。”仁增片多說道,“我書讀得少,但是我知道脫貧不能等靠要,人只要有志,再難的日子都能熬出頭,日子一定會越來越好的!”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拉孜縣以主題教育成果提升駐村幫扶成效
自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開展以來,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拉孜縣各駐村工作隊圍繞“守初心、擔使命,找差距、抓落實”總要求。[詳細] -
幸福生活比蜜甜
近年來,西藏日喀則市以改善民生為著力點,大力發展產業,補齊發展短板,搭建就業平臺,激發內生動力,促進群眾增收致富奔小康。[詳細] -
政策支持 產業扶持——四川藏區全部脫貧
四川省政府18日宣布:批準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黑水縣、壤塘縣、阿壩縣,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縣、爐霍縣、色達縣等16個藏區縣退出貧困縣序列;加上此前已經退出貧困序列的16個藏區縣,四川藏區實現了全域脫貧摘帽。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