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其美家院子一角。 記者 卓瑪七林 張宇 攝
清晨8點,拉薩宗角祿康公園,陽光穿過樹梢灑下斑駁的光影。53歲的其美隨著音樂舒展著手臂,和姐妹們跳起了歡快的鍋莊。不一會,額頭滲出細密的汗珠,臉上卻始終掛著笑容。
“以前哪敢想能這樣悠閑?”舞畢,其美坐在公園長椅上,捧著保溫杯打開了話匣子。那些藏在歲月里的變化,隨著她的講述緩緩鋪展開來。
“你見過漏雨的土坯房嗎?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鍋碗瓢盆都得用來接雨。”其美的指尖劃過保溫杯上的花紋,眼神飄向遠方,仿佛又回到了20多年前的歲月。
那時,其美一家6口住在土坯房里,墻壁是黃泥糊的,屋頂鋪著稀疏的茅草,居住條件非常差。其美和丈夫每天天不亮就下地,種土豆、挖蘿卜、侍弄青稞。忙活大半年,收獲的作物除了留夠口糧,剩下的都要拉到幾公里外的集市售賣,“自行車后座綁著沉甸甸的麻袋,騎行在坑坑洼洼的土路上,顛得人渾身疼。可一天下來,能掙20元就算是很不錯了。”
轉變發生在2003年5月。其美依稀記得那天,村干部挨家挨戶通知:“政府要征地建學校,還要給咱們蓋新房子!”起初,她還半信半疑,直到不久后,工作人員組織參觀剛建成的安居苑。看到寬敞明亮的樓房、干凈整潔的室內布置,大家都激動不已,“都盼著能早點搬進去呢。”
2008年12月,其美一家搬進了塔瑪社區安居苑。“第一次走進新房,摸著雪白的墻壁,我哭了。”她至今記得那間新房的模樣——鋁合金窗戶擦得锃亮,衛生間鋪著防滑地磚,“配套設施啥都有,樓下就是菜市場,旁邊還有小公園,方便極了,這樣的好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
隨著城市建設的推進,一大波就業崗位來襲,社區根據每家的實際情況進行協調。
其美的丈夫普布被安排在某單位當駕駛員,每月有了穩定收入。“我每天做點零工,一個月也能掙幾千元,比以前種地可強太多了!”其美掰著指頭細數開心事,“后來,兒女們長大了,也有了穩定的工作,我們現在只需要照顧好自己,安享晚年生活。”
變化還在持續。近年來,社區干部帶著搞起了集體經濟,把臨街的樓房改造成商品房出租,商戶從最初的幾家小超市,慢慢變成了餐館、服裝店、手機賣場……“去年年底分紅,我們村人口最少的家庭保底也能拿6萬元!”其美說,“現在,村里老人每月有養老金,生病住院能報銷,各種福利應有盡有。”
其美的手機相冊存著幾百張照片:有全家在布達拉宮廣場拍的全家福,還有去年在西寧旅游時的留影。“以前哪見過這世面!”她翻著照片說,“現在有錢了,出門也方便了,想出去玩隨時能走。”
其美的話語道出了二十多年來的社會變遷。她說,30年前的交通工具只有自行車,去趟市區得騎好久;現在,社區門口就有公交站,家里人去上班都自己開車,坐飛機去成都、西安也就幾個小時。“過幾天兒子休假,我們一家人打算去成都玩,逛逛寬窄巷子,嘗嘗成都火鍋。”她已經列好了旅行清單,語氣里滿是期待。
說罷,其美起身回家給家人準備午餐。廚房里,雙開門冰箱里整齊碼著新鮮果蔬、酸奶和速凍食品。智能電飯煲指示燈閃爍,抽油煙機飛速運轉。看著鍋里翻滾的青椒牛肉,其美嘴角不自覺地上揚——那些土坯房里漏雨的夜晚、顛簸的“搓衣板路”,早已成了遙遠的過去,而眼前這熱氣騰騰的日子,正朝著更美好的方向邁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