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4年恰青賽馬節暨第三屆“鄉村振興 那曲奮進”活動在西藏自治區那曲市舉行。在第三屆 “鄉村振興 那曲奮進”展覽現場,展廳里陳列著各種藏民族特色手工藝品,數10位曾獲獎的手藝人正凝神忙碌著,針線翻轉、皮具揉切、藏袍設計,一針一線織就著幸福畫卷。
走出高原,藏北編織技藝登上大舞臺
手工編織,材質主要以毛線為主,毛線上掛有卡片作為編織標記,輔助確保左右針腳的疏密一致。
那曲市色尼區古露鎮的措吉卓嘎,從12歲開始便學習母親的手工編織技術。在前兩屆“鄉村振興 那曲奮進”活動中,她和妹妹獲得編織技藝市級第一名。
2022年,措吉卓嘎帶著自己的手工藝品,參加了第一屆“鄉村振興 那曲奮進”活動。精湛的技藝得以展示,姐妹倆制作的手工編織產品越來越受歡迎,名氣也越來越響。
措吉卓嘎在展示編織技藝(8月9日攝)。新華網發 朱俊攝
活動結束后,姐妹倆籌劃著成立手工技藝合作社,在合作社成立后帶領全村23名婦女鋪就致富路,當年人均增收上萬元。2023年,藏北編織技藝走出高原,走進杭州亞運會,將“指尖技藝”變為“指尖經濟”,實現創收。
談及未來,措吉卓嘎說:“掌握藏北編織技藝的人太少了,我希望把這一民間傳統編織技藝保護起來,發揚出去。”
以賽促學,皮具制作技藝煥發新生機
來自那曲市聶榮縣的羅珠一直致力于傳承皮具制作手藝。“優秀的傳統文化不能丟,要世世代代傳承下去,讓人們知道藏北 皮具制作手藝的魅力。”他說。
羅珠在第一屆“鄉村振興 那曲奮進”皮具制作項目比賽中曾獲得第一名。從前期選料、揉捏皮質到繪制花紋,再到成品,每一個環節講究細致入微,追求精致實用,一套藏式傳統手工馬鞍墊子需要3到4個月的制作周期。
羅珠在制作皮具(8月9日攝)。新華網發 謝林翰攝
作為當木江鄉桑果村農牧民專業合作社的帶頭人,羅珠組織全村52戶300多人共同出資成立當木江鄉桑果村農牧民專業合作社,合作社每年產值達20多萬元,不僅帶動當地群眾就業,而且幫助群眾實現增收致富。
對于“鄉村振興 那曲奮進”活動的感受,羅珠豎起拇指說:“自從有了這個平臺,藏北皮具制作技藝被更多的人所了解,自己的工作熱情越發高漲,生活也越過越有滋味”
與時俱進,藏袍制作技藝融入現代元素
“我從事縫紉工作25年了,一直跟隨時代發展的腳步,嘗試創新藏裝的制作技藝。”曾獲得第二屆“鄉村振興 那曲奮進”活動生產技能類縫紉技藝比賽第一名的多杰說。
多杰在展示獎狀(8月9日攝)。新華網發 謝林翰攝
在活動現場,多杰說:“當群眾看到我的作品后贊不絕口,這樣生意也變好了,還能傳承和發揚這項傳統手藝,真的很開心。”對于未來打算,多杰正計劃擴大店面規模,大膽結合現代元素改進傳統技藝,讓藏袍制作技藝與時俱進傳承下去。
如今,傳統手工藝合作社已成為當地群眾致富增收的重要渠道之一,藏北群眾正依托合作社用飛針走線織就著幸福畫卷。(實習生吳熠斐 李亞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