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瑪社區社工在賦能基地心靈驛站給群眾做心理輔導。
2025年4月,城關區社工賦能基地在塔瑪社區掛牌成立。 圖/文 記者 盧文靜 通訊員 劉團飛 張銀鵬
基層治理是國家長治久安的基石。近年來,拉薩市城關區立足新形勢,以社區工作者職業體系建設為突破口,通過精準招錄、系統賦能、機制創新,打造了一支政治堅定、素質優良、結構合理的專業化社工隊伍。2023年初,城關區在西藏自治區率先破題,分三批次招錄880名大專以上學歷專職社工,并與西藏民族大學深度合作,在塔瑪街道塔瑪社區建成西藏首家社工賦能基地,構建“3+3+3”賦能體系,為基層治理現代化提供了堅實人才支撐。
破壁融合:
構建“基地+高校+社區”立體賦能新格局
城關區打破學術與實踐的壁壘,推動高校理論資源、社區實踐平臺與基地培訓功能深度融合,形成多元協同的賦能生態。
在強化理論指導方面,西藏民族大學教研團隊充分發揮高?;A研究引領作用,創新“骨干教師蹲點+專家專題授課+研究生課題實踐”模式,將前沿社工理論轉化為《城關區社工實務指南》等本土化案例庫,為基地提供系統性理論支持,準確把握理論先導與實踐向度的統一性,為城關社工實踐注入源頭活水。
在實踐淬煉方面,城關區社工賦能基地以社區為“練兵場”,推行“老帶新”“強帶弱”師徒結對機制,800余對師徒通過情景模擬、案例研討、現場觀摩等方式,將社工的經驗轉化為實操能力。與此同時,城關區創新開展“我的網格我來講”擂臺比武活動,舉辦區、街道、社區三級賽事126場,點燃了社工隊伍“比學趕超”的燎原之火。
此外,圍繞社區矛盾糾紛調解、治理創新等重點工作,城關區聯合高校教研團隊制定個性化教育培訓計劃和成果研判共享機制,深入開展針對性培育,分期培訓160余名“全科社工”,并安排到社區崗位實踐鍛煉,成功構建起“高校精準指導—基地系統鍛造—社區實戰淬煉—反哺優化”的社工育成閉環體系,確保人才培育緊貼一線需求。
靶向提能:
打造“模擬+實訓+評價”全鏈條培訓體系
實際工作中,城關區聚焦社工能力短板,以科技賦能、實戰練兵、動態評價為抓手,構建精準化培訓體系。
科技賦能,AI仿真練就應變本領。城關區通過AI智慧模擬區和XR仿真體驗區搭建仿真社區服務場景,設置社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鄰里矛盾糾紛激化、老舊小區設施故障引發群體訴求等6類復雜情況,讓社工在模擬環境中鍛煉問題解決能力和溝通技巧本領。
實戰練兵,跨域學習拓寬視野。城關區組織社工深入社區開展實際服務項目,將情景模擬中所學轉換為社區工作中所用,在實踐中積累經驗、提升專業素養。同時,打通“走出去”通道,選派60名專職社工赴對口支援省市跟崗鍛煉,組織14批次600余人次赴區外先進省市培訓學習精細化治理模式,極大拓寬了視野與能力維度。
與此同時,城關區注重雙向促進反饋評價,邀請社工、居民對培訓內容、社工實踐情況進行評價,不斷優化調整培訓內容,特別鼓勵社工將一線遇到的真問題、金點子帶回基地研討,明確靶向互促互進,探索形成“幸福敲敲門”“布谷響鈴”等一批社工首創工作法,服務覆蓋2.3萬人次。
黨建引領:
激活“人才+服務+機制”內生動力
城關區聚焦激發活力,打造“黨建+人才+服務”深領域互動平臺,以黨建定向領航,以人才驅動創新,以服務厚植根基,基地持續激發社工內生動力與服務熱忱。
城關區堅持黨建引領定航把舵,將政治建設置于社工培養首位,突出政治性、群眾性、地域性有機統一,建立并動態更新涵蓋養老、托幼、就業、調解、文化等領域的居民“需求清單”1200余項;緊密對接群眾需求,在黨組織引領下,成功孵化形成“社區服務聯盟”“網格鄰里會”“跑腿幫辦”等深受歡迎的特色服務項目,確保社工工作與群眾期盼同頻共振。
城關區委組織部負責人表示:“城關區還與高校、科研機構共建社會工作人才工作室,引進前沿理念和豐富實踐經驗,靈活吸引優秀社區干部、社工人才、專家800余名,以兼職、顧問、項目合作、實踐運用等方式參與基地工作,探索更具吸引力和實效性的教學實踐,拓展社工隊伍建設新局面,為基地注入強大創新活力,開拓了隊伍建設與專業發展的新境界?!?/p>
此外,城關區還以服務深化凝聚共識,通過開展“三個認識”行動(網格員認識群眾、群眾認識網格員、群眾相互認識),使社工走訪覆蓋率達100%,收集社情民意1.2萬條;實施“夕陽紅助餐”“兒童課后托管”等項目,推動服務從“被動響應”向“主動發現”轉型。
城關區社工賦能基地的實踐,為西藏基層治理提供了可復制的“城關樣本”。未來,該基地將持續發揮“孵化器”作用,通過模式推廣、技術輸出、專家指導等方式,推動社工隊伍向職業化、專業化縱深發展,為雪域高原的高質量發展和長治久安筑牢根基。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