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果洛雪山下的“唱詩班”:室內融合演繹“河源之聲”
伴著鋼琴旋律的起承轉合,歌唱演員們隨古老藏族宮廷錘擊樂器達瑪鼓的鼓點輕晃身體,原生態(tài)歌喉清澈嘹亮;舞臺前方,藏族非遺樂器龍頭琴和德欽弦子仿佛正與西洋鋼琴展開“對話”,忽而樂音驟停,一聲清脆的竹笛又將觀眾帶往江源雪山之巔。
這是《從黃河到長江:民族音樂巡演》中的一個片段。據(jù)悉,該巡演由中共上海音樂學院委員會、上海音樂學院、中共果洛藏族自治州委員會、果洛州人民政府等共同主辦,于今年3月啟幕。跟隨巡演,果洛州特色室內樂團“阿尼瑪卿組合”亮相全國各大城市的劇院舞臺。
圖為樂團在排練。馬銘言 攝
阿尼瑪卿雪山是藏族四大神山之一,它所在的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是黃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養(yǎng)功能區(qū)、“中華水塔”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格薩爾文化底蘊最深厚的地區(qū)之一。上海市自2010年起對口支援果洛州。
懷抱德欽弦子,29歲的旦正杰還同時負責為樂團演奏牛角琴。“從小就會的樂器是曼陀鈴,在草原上生活,每到年節(jié)聚會都會隨身帶一把邊彈邊唱。”他說,在廣西上大學時,專業(yè)民族聲樂方向的他接觸到更多古老藏族樂器,“越來越喜歡,又專門跑去云南學習了藏族弦子。”
多才多藝的土旦金巴是果洛州歌舞團的主持人,也在樂團中負責吉祥海螺。“這是小時候舅舅教我吹的,煨桑時我們會用它祈禱、許愿。”他介紹,“在其他地方演出時,聽到海螺聲響起,觀眾會一直鼓掌,給我很大感動,也希望將這份來自源頭的祝福傳遞給他們。”
圖為樂團成員吹奏吉祥海螺。馬銘言 攝
“樂器的選擇要再現(xiàn)場景,”樂團團長才旦告訴記者,“比如黃河源頭應該是雪水消融,藍天下山歌空靈,這時就要相應地用鷹骨笛作為色彩樂器來烘托氣氛。”
而隨著藏族原生態(tài)樂器、人聲與西洋樂器的融合,結構復雜的交響樂章逐漸產生。“黃河源遠流長,本身就是從純凈到雄渾的過程,所以整體音樂作品也要體現(xiàn)對比和沖突。”才旦說。
除了“中西合璧”,樂團還嘗試將不同地區(qū)、民族的傳統(tǒng)樂器創(chuàng)新融合。“比如達瑪鼓、龍頭琴都來自西藏,云南迪慶的藏族弦子,竹笛是漢族樂器,還有蒙古族女歌手和樂器......”才旦一一介紹,“這樣組合起來,大大提升了作品的豐富度。”
“格薩爾王史詩中有許多人物,唱腔唱法多變,一般由神授藝人說唱演繹,而我們編配樂隊并研究如何更好地演奏、統(tǒng)籌,去適應格薩爾獨特的氛圍。”才旦認為,如果不創(chuàng)新,就跳不出類同傳統(tǒng)藏戲般“敲敲打打”的表演模式,“那樣過于莊重,可能無法讓更多觀眾接受。”
“今后,我還想試著加入京鼓和镲。”才旦稱,室內樂團的優(yōu)勢在于拉近了與觀眾的心理距離,“格薩爾的曲調本身是一段式,多一點激昂、清脆的變化,現(xiàn)場感受會立馬不一樣。”
歌唱演員蘭爾加已經唱了十五年。“從前都是各唱各的,不會一起排練、表演,更沒有多少去別的城市的機會。”他說,加入樂團后豐富了舞臺經驗,志同道合的成員也越來越多。
從“單兵作戰(zhàn)”到有機相融,從“守舊”到“兼容”,才旦覺得,樂團每位成員都需要更加努力提升專業(yè)知識和技能,未來才能讓“英雄格薩爾王”史詩中的故事傳得更遠。
“一室之內,通過跨界融合的演繹,可以將雪域高原的廣袤、底蘊深厚的格薩爾文化推向更大的舞臺。”才旦說。在樂團成員們看來,大膽創(chuàng)新是為更好地守護黃河源頭文化,這才是“不變的生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青海:首屆果洛人才論壇啟幕 推動英才與州縣“雙向奔赴”
“首屆果洛人才論壇”15日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沁縣舉行。 [詳細] -
歌聲飛出大山 青海果洛藏族女孩喜圓“上音”夢
切切等待數(shù)日后,麻切仁措終于收到了上海音樂學院的本科錄取通知書。 [詳細] -
17名青海果洛先心病患兒抵達北京接受免費治療
19日下午,來自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的17名先天性心臟病患兒在家屬等人陪同下,乘坐火車抵達北京西站,將在北京的四家醫(yī)院接受免費手術治療。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