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博物館之“美”涵養文化自信
文化興則國興,文化強則國強。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中國文明歷史研究和文物保護活化利用工作高度重視。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博物館,迎來了千載難逢的發展黃金期。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博物館大有可為。
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場所,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梁。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博物館工作,強調“一個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學校”,指出“搞歷史博物展覽,為的是見證歷史、以史鑒今、啟迪后人”,要求“讓更多文物和文化遺產活起來”。博物館社會教育活動,建立在館藏文物、標本等基礎上,并按一定的形式分不同主題開展,具有鮮明、直觀的特點,有著很強的吸引力。博物館應當主動作為,做好文化育人、涵養全社會文化自信這篇大文章。
博物館是典藏、展陳人類文化遺產和自然博物的場所,人們走進博物館,欣賞歷史、自然和人文的精華,既可一飽眼福,也能獲得精神上的享受;博物館是文明的課堂,讓人能夠在歷史現場感受文明的偉大足跡;博物館還是一種精神脈絡的展示,逛一次博物館,可以感受國家、民族和城市的文化底蘊。在博物館,我們能展開一場穿越時空的“沉浸式”體驗,深刻感受到從歷史深處流淌而來的親切感。可以說,一個地方的博物館,就是當地專屬的文化家園、精神家園。讓博物館為歷史研究、文物保護和展示利用提供更好條件和服務,真正成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大學校、大舞臺,是各級黨委、政府涵養文化自信的應有之義。
用好博物館資源,需要不斷創新,讓博物館里的更多文物和文化遺產活起來。恰如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所言:“不創新,沒有一家博物館的大門能夠開得下去。”讓歷史說話,讓文物說話,要在文物的活化利用上下功夫。館藏文物作為民族文化的載體、歷史的忠實見證者和記錄者,需要以鮮活的姿態出現在人們面前,以更加溫暖的方式走進大眾的心靈。“博物館的價值不只在于擁有什么,更在于做了什么。”要通過深入研究歷史,解讀文物故事,讓文物說話、把歷史智慧告訴人們,激發我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堅定全體人民振興中華、實現中國夢的信心和決心。讓每一件文物都能像《國家寶藏》那樣,開口述說著屬于自己的前世今生,才能使那凝固的歷史,如一幅畫面徐徐展現在現代人的面前。武漢盤龍城的數碼全景復原、河南省博的文物“AR彈幕”服務等,為博物館在傳承創新、科技賦能上進行了寶貴探索。可以說,新一代數字技術的發展,為博物館工作打開了新的想象空間,乘著數字化、智能化的“東風”,博物館工作可以突破時間、空間的限制,讓文物以及文物背后所蘊藏著的文化擺脫高冷、落后的成見,成為“飛入尋常百姓家”的可觸可感、能解能悟的鮮活事物。
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是一張“金名片”,一所所保存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遺存、積淀和豐碩成果的“大學校”,就是我們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根脈所在。讓我們共同努力,把博物館做好做大,守護好文化根脈、記錄好文明進程、發揮好博物館這所大學校的作用,以博物館之“美”涵養文化自信,從中汲取磅礴力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阿里博物館開館試運營
來自孔繁森小學四年級學生尼瑪拉姆說:“今天老師帶我們參觀了博物館,通過老師的講解和觀看展覽,讓我更加了解了家鄉的歷史文化。” [詳細] -
智能博物館,讓觀展更奇妙——探訪西藏博物館
相較于走馬觀花、拍照打卡的傳統觀光游,“博物館游”近年來悄然興起。越來越多的游客走進博物館,沉下心來鑒賞文物,聽取專業人員深度講解,全面了解文物蘊含的歷史文化和精彩故事。[詳細] -
第九屆全國青年科普創新實驗暨作品大賽西藏賽區初賽舉行
5月15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辦的第九屆全國青年科普創新實驗暨作品大賽西藏賽區比賽初賽在西藏自然科學博物館舉行。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