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民族文化吸引世界目光 大涼山國際藝術節展多元風情
詩朗誦《豹》劇照 大涼山國際戲劇節組委會供圖
“豹的速度我只敢想像,如果它向我撲來……”剛結束的第四屆大涼山國際戲劇節期間,位于四川西昌的火把廣場,每到下午5點總能傳來一陣古老的吟唱——詩朗誦《豹》通過嘹亮的高腔,讓方圓幾里內的游客留下了深深的“彝族印記”。
“彝族人崇敬英勇,而‘豹’就是這樣一個形象。”據《豹》主演特久日呷介紹,詩朗誦《豹》是一首著名的彝族詩,本次演出主要通過漢語和彝語兩種語言朗誦,其間還會穿插一首歌頌英雄后羿的民間小調,表現出彝族人對英雄與火的崇拜以及彝族男兒們的勇敢與豪邁。表演現場,還有彝族服飾、羊皮鼓、月琴等元素融合在一起,將一幅浸染彝族獨特風情的畫卷生動而又絢麗地展現在觀眾眼前。
“所有來到大涼山的人共同的感受就是,我們喜歡上這里的山山水水,喜歡上這里的氣候,這里的風光、這里的風土人情。”4年前,大涼山國際戲劇節第一發起人濮存昕曾這樣向全世界的戲劇同行介紹大涼山。至此,大涼山國際戲劇節所秉承的“民族性”始終吸引著各方目光。
兒童劇《國學小戲班》劇照 大涼山國際戲劇節組委會供圖
蒼勁的大山為背景,面對邛海的山谷為坐席。2022年第四屆大涼山國際戲劇節開幕演出——交響詩《這個世界的歡迎詞》剛在谷劇場響起,一股來自大涼山的原生態藝術力量便直擊心靈:一位身著彝族傳統服飾的“時間見證者”推著一盞燈,帶領觀眾一同觸摸生命最初的圖騰和繁衍,恢弘的交響樂搭配原始的民族誦讀久久回蕩在山谷。在場觀眾不斷感慨:“每一分鐘,都寫滿大涼山的民族文化!”
一年前,暖陽下,瀘山間,一群來自大涼山的原生態彝族歌者,通過彝族高腔、畢摩的經誦和民間說唱等形式,串起一個古老民族靈魂的吟誦——大涼山原生歌集《趕集》。作為2021第三屆大涼山國際戲劇節最具涼山地域特色的劇目,當天的谷劇場同樣是藍天之下,以地為席,以山為幕,彝族的非遺歌者們演奏出風聲、鳥叫聲,伴隨低沉的男聲、婉轉的女聲、稚嫩的童聲帶領觀眾聆聽這片土地發出的聲音。
“過去這些年,涼山發生的巨變為藝術家帶去了取之不竭的創作靈感,從歌劇《聽見索瑪》《彝紅》到原生歌集《趕集》、交響詩《這個世界的歡迎詞》,這里迸發出蓬勃的創作力。在這里辦戲劇節,能讓涼山看見世界,也讓世界關注涼山。”涼山文旅集團相關負責人說。
涼山擁有14個世居少數民族,所以戲劇節創辦的理念之一,就是將種類豐富的少數民族演出推介給全國乃至世界的觀眾。2019首屆大涼山國際戲劇節上,古彝戲《撮泰吉》、維吾爾族歌舞《十二木卡姆》一經亮相就廣受好評;2020第二屆大涼山國際戲劇節戲劇嘉年華現場,由黔東南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藝術團出演的《古風遺韻》以及內蒙古烏力格爾蒙古劇團表演的《呼麥·長調》帶動西昌群眾在家門口載歌載舞;2021第三屆大涼山國際戲劇節確立了傳承創新的“國潮”定位,18個民族、12類專業戲劇作品匯聚涼山,一展風采。其中,藏戲《賽馬稱王》以直播的形式展演,精美的藏族服飾、恢弘大氣的舞臺以及史詩氣質的傳奇故事,得到了線上觀眾的熱情點贊。在戲劇嘉年華現場,來自廣東佛山的醒獅以及甘孜州職業技術學校藝術團的藏族巴塘旋子、藏族踢踏等演出也因其濃郁的民族風情受到群眾青睞。
“國潮”持續在大涼山升溫。兒童劇《國學小戲班》也在本屆戲劇節精彩上演。據悉,兒童劇《國學小戲班》由浙江演藝集團·浙江兒童藝術劇團排演,該劇以一個小戲班的形式串起了4個經典又富有哲理的古代小故事,舞臺上,6個演員各懷絕技,吹拉彈唱無所不能,幽默夸張的表演,將故事講得妙趣橫生。
“深入淺出的中華傳統文化小故事,與西方創意肢體劇的舞臺手法相結合,讓這部劇簡約卻不簡單。”兒童劇《國學小戲班》劇組相關負責人表示,《國學小戲班》創排的初衷是傳遞中華民族傳統美德,這與大涼山國際戲劇節“民族性”不謀而合。“希望通過兩天的演出,能讓大涼山小朋友喜歡上戲劇,并且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真善美’的種子埋進他們心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大涼山深處的“造夢人”:托舉“雛鷹”振翅翱翔
“科比上籃”“庫里下一個”……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甘洛縣籃球集訓基地內,23歲的主教練瓦爾阿木發出口令,一群黑瘦少年不停跑動上籃。[詳細] -
扎根服務大涼山 好醫生集團耿越飛獲“涼山州菁英計劃創業領軍人才”
四川省涼山州委人才工作會議上,好醫生集團、好醫生攀西藥業總經理耿越飛入選第二批涼山州“菁英計劃”人才項目名單,獲頒“涼山州菁英計劃創業領軍人才”。 [詳細] -
大涼山里的“妞妞合唱團”
不懼密林深處的豺狼,敢于深海淺灘與蛇蝎作伴,父母不會永遠陪在我身邊,我能洗衣做飯,自力更生……爸爸媽媽不要擔心,我是勇敢的妞妞。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