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巴”父子的十年
背景資料:
昂旺格來是類烏齊縣類烏齊鎮遠近有名的老藏醫,是大家公認的好“曼巴”(意為醫生),自從醫以來,昂旺格來治好的病人數不勝數,來找他看病的鄉親絡繹不絕。2010年,昂旺格來在鎮上開辦了康德診所。在父親的影響下,昂旺格來的兩個兒子也走上從醫之路。
大兒子多吉江村13歲開始學醫,先后游歷了區內外多家藏醫院,游學歸來后,選擇回到家鄉坐診、講學、帶學生。
二兒子仁青江村也是自小學醫,曾在自治區藏醫院、成都中醫藥大學學習,2007年,成為類烏齊縣人民醫院的一名醫生。
父子三人都是醫生,當被問起誰的醫術更高時,大家雖相互謙虛,稱贊對方醫術更高,不過有一樣,他們的想法是一致的:傳統藏醫應該與現代醫學相結合,取長補短、互為促進,更好地造福各族人民。
深秋時節,記者來到類烏齊縣類烏齊鎮,剛到康德診所,就趕上昂旺格來老人開門營業。
“我記得十年前,你們的同事來采訪過我,時間過得真快。”昂旺格來一邊寒暄,一邊給我們倒上熱水。他是這家診所的醫生,從醫至今已有49個年頭。
進入診所,映入眼簾的便是嶄新的木質地板、藥品展示柜、藥架、問診臺等。除此之外,老人身邊還跟著兩個學徒,一個是自己的大兒媳次仁曲西,一個是本地青年扎巴格勒。老人告訴記者,康德診所是鎮上第一家診所,開辦時條件不好,所謂的診所就是找幾塊木板搭建起來的一間小破房,經常漏風漏雨。好在有政策扶持,人民生活越過越好,診所也搬進了現在的樓房。
“等申請批示下來,鄉親們就可以在我們診所輸液了。”昂旺格來老人精神抖擻地說。
在父親的影響下,十年前,游學回來后在自家破舊的房屋里坐診、講學、帶徒弟的大兒子多吉江村,如今也成了遠近聞名的藏醫。他教過的幾百名學徒也在玉樹、丁青等地嶄露頭角,有的在當地開診所,有的像他一樣當老師,有的在當地人民醫院和藏醫院當醫生。而如今,多吉江村也有了很多“頭銜”——老師、制劑室負責人、院長。
在多吉江村的引領下,我們來到匯集了他多年心血的地方。這是一個占地4000平方米的開闊地,集類烏齊康德藏醫藥制劑室、藏醫班、學生宿舍、食堂等于一體。
“在昌都市委、市政府的關心支持以及縣里各部門的幫助下,我們在2017年建成類烏齊康德藏醫藥制劑室,目前能夠配制80余種藥劑,2021年成立藏醫班,至今共招收43名學徒,學徒們可以在這里學習傳統藏醫、藏族傳統天文歷法等知識。”多吉江村說,食宿、學費全免,學生們在空閑時間幫忙制作藥劑、藏歷等。
告別多吉江村后,我們驅車來到老人二兒子仁青江村所在的類烏齊縣人民醫院。十年來,仁青江村也從類烏齊縣人民醫院的一名普通藏醫,成長為類烏齊縣人民醫院的副教授、院長。在他的帶領下,類烏齊縣人民醫院成功創辦“二甲”、搬進了新區,如今正朝著質量更高、服務更好、人民更加滿意的目標穩步邁進。
“誰的醫術更高?”當記者再一次問到和十年前一樣的問題時,仁青江村回答:“哥哥多吉江村多年來致力于將藏醫文化發揚光大,這一點就比我做得要好太多。”昂旺格來一家兩代人堅守行醫初心,造福了這里的群眾。如今,在黨和國家政策扶持下,藏醫文化不僅得到有效保護和傳承,也正逐步走出高原,讓更多患者受益,為更多人帶來福祉。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阿媽老師加油!把我們的心里話帶到會上”
1994年,劉秀青畢業后來到了同德草原,成為了秀麻鄉斗后索寄宿制小學第一位女老師。那時,她眼前的學校,圍墻是土坯墻,黑板是邊緣不整的水泥抹成的,條件十分簡陋。 [詳細] -
尖扎:黨建領航助推學校高質量發展
今年以來,尖扎縣著力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堅強領導,抓實抓牢縣域中小學校黨建工作,制定出臺《關于加強學校黨建工作的若干措施》。[詳細] -
牢記囑托勇擔當 巾幗建功向未來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立足新時代歷史方位,高瞻遠矚、總攬全局,對婦女事業、婦聯工作、婦聯改革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十年來,拉薩市婦聯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諄諄囑托與殷殷關懷。[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