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節喜相逢 關懷暖師心
9月10日是第38個教師節。連日來,全國各地各校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慶祝活動,加大教師表彰獎勵力度,以實際行動支持教育、關心教師。
用心用情關愛 大力弘揚尊師重教風尚
連日來,各地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慶祝活動,送去黨和政府的關懷溫暖,營造尊師重教社會風尚。
近日,安徽省委書記鄭柵潔、省長王清憲來到合肥一六八陶沖湖中學、合肥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看望慰問教師。調研中,鄭柵潔、王清憲強調,各級黨委、政府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把教師隊伍建設作為基礎性工程來抓,以義不容辭的責任感關心關愛教師,完善激勵機制,強化人文關懷。
9月9日,黑龍江省委書記許勤到高校調研并看望慰問教師代表,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全省廣大教師和教育工作者致以節日祝福和誠摯問候。他強調,各級黨委、政府要全面落實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大力弘揚尊師重教社會風尚,為廣大教師安心從教創造更好條件,讓教師真正成為最受社會尊重和令人羨慕的職業。9月8日,黑龍江省省長胡昌升先后到哈爾濱醫科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看望慰問教師。他要求,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要滿腔熱情關心教師,落實保障教師待遇政策,在全社會營造尊師重教的良好風尚。
一封來自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自治區人民政府的慰問信,在全區廣大教師和教育工作者中引發積極反響。在信中,新疆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滿腔熱情關心教師,讓教師真正成為最受社會尊重和令人羨慕的職業。
廣州市黃埔區舉辦第38個教師節暨“黃埔教育公益月”活動,活動包括愛心企業捐贈儀式、教師朗誦藝術團成立等暖心舉措。據了解,為促進黃埔區教師隊伍學歷層次的提升,愛心人士捐助500萬元善款,助力教師團隊的學歷研修。
落實表彰獎勵 提升教師獲得感榮譽感
連日來,各地各校舉辦各類表彰活動,重獎品德高尚、全心育人的優秀教師,不斷提升教師獲得感、榮譽感、幸福感。
針對堅守教育一線兢兢業業的多位教師,青島隆重表彰了30名青島市“最美教師”、29名青島市“教書育人楷模”,希望全市廣大教師和教育工作者虛心向他們學習。他們當中有人在特殊教育行業作出無私奉獻,如青島晨星實驗學校教師種文文堅定選擇特殊教育;有人將教育和實踐密切結合,如青島農業大學教師王東偉研發了秧果兼收型聯合收獲機……
如何挖掘宣傳身邊可學可做的教師模范典型,強化榜樣引領感召?西南大學創新形式,開展了2022年國家級、省部級以及學校先進集體和個人榮譽稱號獲得者、從教或在校工作滿30年教職工表彰,選樹典型,并為楷模做了一份優秀教師風采錄,以電子冊形式在全校教師隊伍中發布,引導教師學習先進,不忘初心。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我們唯有踔厲奮發、篤行不怠,方能不負時代、不負教師這一光榮而又平凡的稱號。”近日,北京市八一學校十佳教師代表靳榮在學校召開的教師榮譽表彰大會上說。據了解,該校頒發了“健康工作40年”教職工獎、“教育系統工作30年”紀念獎、十佳教師等多項榮譽。
送上溫情祝福 致敬人民教師
學生準備的花式驚喜,伴隨著一句“老師,您辛苦了,謝謝您!”讓教師感到欣慰。
教師節適逢中秋節,寧波財經學院生活指導教師章優芬感到格外開心,因為收到一份由學生親手制作的“盲盒”月餅。“我們精心制作了以‘新月、弦月、滿月’為主題的3款不同口味的月餅,還發揮專業特長,對包裝圖案和餅面圖案進行了創意設計,給月餅賦上了‘寧財韻味’。”該校學生馬子薇說。在教師章優芬的勞動教育課程中,學生們學會了包粽子、做月餅和縫香囊等生活技能。今年中秋節恰逢教師節,學生們以所學技能感恩老師。
日前,山東科技大學舉辦感恩教師節“藍染方巾”文化體驗活動。在現場,學校黨委書記羅公利向本校2022年度“最美教師”“教書育人楷模”頒發榮譽證書。學生代表向“最美教師”“教書育人楷模”獻花,與他們一起制作藍染方巾,為教師奉上最美的節日祝福。
“我十分感激我的老師,她在我成長的道路上做了那顆最耀眼的星,給我指明了前進的道路。”廣西南寧市仙葫學校九年級學生吳珊珊說。仙葫學校開展了“迎接黨的二十大,培根鑄魂育新人”暨“花好月圓日 情滿教師節”活動。活動上,學生們紛紛在“老師,我想對您說”留言板上,貼上用便簽紙寫的對老師的祝福。(統稿:本報記者 鄭亞博 采寫:本報記者 梁丹 孫軍 方夢宇 史望穎 趙巖 周仕敏 劉盾 馮麗 蔣夫爾 通訊員 韓笑 李華明 程秋遐 張紫欣 高慶榮 徐展 祝諸銘 徐凱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教育部統籌資源引導高校畢業生赴基層就業
今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做好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提出,拓寬基層就業空間。結合實施區域協調發展、鄉村振興等戰略,適應基層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需要。[詳細] -
陜西援藏考古:在“世界屋脊”找尋多民族文化融合之“跡”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席琳說,三十多年來,一批又一批的陜西援藏考古工作者為西藏考古積累了大量基礎資料和研究成果。 [詳細] -
【領航中國】科學“種”進了更多人心田
“月球上隱藏了哪些奧秘?月球是怎么‘變臉’的?人類是怎樣觀測月球與探測月球?”中秋節那天,南京市民們迎來了科普賞月盛宴——不僅從天文望遠鏡里觀賞了中秋圓月。[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