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實現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旅游發展有機結合的路徑探析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青海代表團審議時,提出“正確處理發展生態旅游和保護生態環境的關系”的重大要求。通過一年多來青海的實踐探索和理論思考,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這一科學論斷有了更為深入全面的理解。近年來,青海奮力推進“一優兩高”戰略,以“生態統籌規劃、生態整合資源、生態推動發展、生態共建共享”為重點,堅持綠色低碳的發展理念,錨定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形成了以“一環引領、六區示范、兩廊聯動、多點帶動”的生態旅游發展戰略。立足本來,借鑒外來,積極探索“正確處理發展生態旅游和保護生態環境關系”的青海方案,科學謀劃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建設,力爭實現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旅游發展的有機結合。
一、堅持理念定位引領,做好頂層設計
理念決定定位,定位決定效果。推動實現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旅游發展的有機結合,需要以先進理念為引領、精準把握目標定位,統籌進行頂層設計。
?。ㄒ唬﹫詻Q走好生態保護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生態旅游是一種關愛自然、崇尚自然、體驗自然的旅游產品。發展生態旅游在國際上被普遍認為是一種保護自然資源和生物多樣性、促進資源利用的可持續性、實現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方式。資源保護和環境保護的思想,是開發生態旅游的初衷,也是生態旅游開發可持續的保障。良好的資源和環境,本身就是重要的旅游吸引力。只有得到精心保護,處在良性狀態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才能激發人們的旅游愿望并轉化為現實的旅游需求。因此,實現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旅游發展的有機結合,生態旅游規劃必須堅持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在旅游發展規劃編制、旅游產業培育、旅游產品開發上都要以生態保護為前提,順應本地的自然條件,在保護現有資源的前提下進行生態旅游開發。
?。ǘ﹫猿忠源蛟靽H生態旅游目的地為目標確定生態旅游發展定位。打造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既能實現保護生態環境的目標,又能展示生態文明高地的大美;既能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又能推動現代文明交流;既能帶動基礎設施建設,又能改善民生福祉。打造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需要借鑒國內外發展生態旅游的經驗做法,統籌考慮自然教育和生態體驗與“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等各類生態旅游資源的有機結合,以讓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為戰略定位,堅持標準化信息化引領,制定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創建標準,建立創建評估體系,明確創建具體內容,形成可操作、可量化、可評估的工作標準。抓住生態旅游精髓,堅持實施精品戰略,高水準規劃、建設、發展一批真正意義上的生態旅游精品,提升生態旅游要素發展產業化水平。建立健全覆蓋生態旅游各要素的游客滿意度調查和評價機制,按照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青海特點的目標定位,高起點、高標準、高水平規劃建設管理生態旅游區,塑造青海生態旅游的鮮明獨特形象。
?。ㄈ﹫猿纸y籌協調構建生態旅游聯動體系。要實現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旅游發展的有機結合,需處理好大眾旅游與生態旅游的關系、國家公園省建設與生態旅游的關系、文化旅游與生態旅游的關系。整合生態旅游資源,以點帶面、以線連片,構筑生態環境優美、文化氛圍濃郁、旅游要素集聚、服務功能完善、區域協作密切的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發展空間布局。抓住“一帶一路”等機遇,建立以對口援青、西北協作區、絲綢之路沿線、青藏鐵路、長江、黃河、瀾滄江等旅游聯系機制,再造“東出、西進、南下、北上”的全方位開放格局,積極構建大區域、大流域循環的生態旅游聯動體系。推動生態旅游與生態保護、鄉村振興、文化體育、醫療康養等相關產業融合發展,力促形成資源共享、市場共建、互為支撐、互利共贏的良好局面。
二、強化機制構建,促進經濟、社會和生態多重目標動態平衡
生態旅游不同于其他旅游產品或旅游方式,更加注重經濟-社會-自然復合生態系統的統一平衡,通過科學的制度安排和機制設計,完善資源保護機制、公平參與機制、合理分配機制,讓發展生態旅游和生態環境保護相得益彰。
?。ㄒ唬┙⒔∪鷳B旅游的生態保護機制。一是劃定生態旅游發展“紅線”。對開發旅游區的自然資源稟賦條件、環境人口容量、環境承載能力、生物資源等各類資源存量進行全面調查,充分了解和掌握當地資源特色和發展條件,根據不同地區自然資源稟賦條件、環境人口容量和環境承載能力制定相應標準,并充分考慮當地居民的意愿和訴求,劃定生態旅游發展“紅線”。任何一個地區的自然環境都有一定的承載能力,在生態旅游項目的開發過程中,要預估游客數量,并通過一定的限流方式控制游客數量,防止大規模旅游行為給自然環境帶來不可逆轉的影響,堅決避免“開發一個點,污染一大片,青山綠水都不見,財路生路全切斷”的情況。二是構建生態保護與生態旅游協同發展的考核評價體系。將生態保護列為高質量發展基本要求,納入文化和旅游市場整治行動和旅游景區整改提質行動的重要考察內容。三是持續開展重大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加大生態旅游開發區生態環境的監測與評估、生物多樣性的研究與保護、退化草場的封育與修復力度。四是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利用對保護的多元化橫向補償機制,形成全民保護生態環境的社會氛圍。通過發展生態旅游,真正做到各類生態補償由“輸血式”轉變為“造血式”。不斷創新森林、濕地、草場、水域等生態效益補償制度,積極推進建立流域上下游生態補償制度,大力發展生態旅游等特色產業,有效推動生態保護補償工作、生態損害賠償工作制度化,推動各類生態補償由“輸血式”轉變為“造血式”。
(二)建立健全公眾參與機制。發展生態旅游不只是打造一個休閑娛樂場所,更應成為保護生態環境的教育場所。通過發展生態旅游,讓旅游地變成對公眾進行愛國教育和生態保護知識教育的課堂,可針對環保教育推出旅游活動,開發一些包括社區體驗、可持續生活和藝術等生態環保教育課程,引導學生、志愿者等參與環境保護,深化游客對人與自然生態環境是一個統一整體的認識。豐富公眾參與形式。如讓青少年學生通過清除垃圾等義務勞動的形式支持生態旅游區建設,科學家無償提供技術咨詢服務,為生態旅游區建設出謀劃策,提高當地社區參與度,促進對自然和文化遺產的保護等。
(三)建立健全合理分配機制。綜合研究促進生態環境保護和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關系,充分考慮當地社區和原住民發展的要求,制定并不斷完善財政、稅收、土地、人才、市場等方面相關政策,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參與投資,通過生態管護和發展生態旅游增加當地居民的就業機會,鼓勵當地居民經營民宿,提供特色小吃、旅游向導等方式增加收入,讓生態旅游的發展成果惠及當地群眾,促進社區經濟發展,更好的讓綠水青山出“顏值”,金山銀山提“價值”。特別是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要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在首位,加快探索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把潛在的生態價值有效轉化為現實的發展優勢。
三、強化保障支撐,促進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旅游發展的有機結合由設想變為實現
?。ㄒ唬┻M一步完善生態旅游專項法規。鑒于青海生態環境的脆弱性,以及傳統旅游產業對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所產生的危害人類安全的各種負反饋效應。在生態旅游資源開發過程中,在嚴格執行我國相關的環境保護法律和法規的同時,還必須制定適合地區區情、景區實情生態開發的地方法規體系和相應的環境標準,讓生態旅游的開發過程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如對生態保護區的開發,要根據環境法律規定哪些部分嚴禁開發、哪些部分可以開發,可以開發的要確定開發的規模、開放的季節和接待的人數等。
(二)加強生態旅游人才體系建設。事業發展關鍵在人。推動實現青海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旅游發展有機結合,必須要摸清楚生態旅游從業人員的基本狀況,根據生態旅游業發展目標和進程,制定科學規范的人力資源規劃,強化人才隊伍建設,有針對性地加強生態旅游從業人員的組織和培訓,加強對生態旅游管理者、從業人員、當地居民和旅游者環保知識的教育和普及,不斷增強他們的環保意識,形成一支具備生態旅游先進理念,善于經營管理的生態旅游從業人員隊伍。
?。ㄈ┠凵舷侣搫育R抓共管的強大合力。高質量發展生態旅游需要相關部門行業及社會各界,加強合作,發揮各自優勢,并發揮好旅游企業、科研機構、新聞媒體、中介組織及旅游消費者和社會公眾的作用,促進社會各方面積極支持、關心和參與生態旅游發展。針對生態旅游發展中可能存在的問題,還需進一步落實旅游目的地黨委、政府作為生態環境保護第一責任人的職責,明確責任清單和負責部門,做到守土有責、守土盡責,分工協作、共同發力。
青海既是生態資源的寶庫,又是生態安全的屏障。正確處理發展生態旅游和保護生態環境關系,努力實現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旅游發展的有機結合,既是一份責任,也是一種擔當。
(作者為青海省委黨校教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2022年全國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結業、開班式在北京舉行
由共青團中央主辦的2022年全國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結業、開班式11日在中央團校舉行。團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賀軍科出席并講話,。[詳細] -
高原藏鄉青海尖扎:成風化俗,打造精神文明新高地
“我喜歡踢球,想擁有屬于自己的一雙足球鞋。”不久前,家住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尖扎灘鄉崗毛村的兒童多德加,向國網黃化供電公司團青代表分享著他的“微心愿”。 [詳細] -
青海啟動“雙高計劃”高職教育新增80余特色專業
記者從青海省教育廳獲悉,該省啟動實施高職教育“雙高計劃”項目,建設緊貼產業發展、校企深度合作、社會認可度高的3所高水平學校和3個專業(群),打造重點產業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基地。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