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留學生的“中國年”:學年俗、品“年味”他鄉亦故鄉
“今年是我在中國度過的第三個春節,每個春節都能給我帶來新的感受。”山西太原理工大學越南籍學生團光忻5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現年21歲的團光忻,是太原理工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一名大二學生。因為疫情,他已近三年沒回過家。“中國有句古話,‘每逢佳節倍思親’,我特別能理解。”
春節前夕,看著周圍的中國同學一批一批地回家,團光忻對家鄉的思念也越來越濃。就在此時,該校國際教育交流學院開展春節文化體驗等活動,邀請在校國際學生參與,一起體驗“中國年”。
寫“福”字、畫年畫、貼對聯、包餃子……“不僅如此,我還品嘗到了山西特色菜,并且喜歡上了吃‘醋’。”回憶起活動細節,團光忻向記者娓娓道來。讓其驚喜和開心的是,他還收到一份來自學校的“大禮包”,里面裝著具有中國特色的禮物和各種小零食。
事實上,越南和中國的春節習俗有很多相似之處,所以春節對于團光忻來說并不陌生。除夕當天,除了吃年夜飯,團光忻還通過視頻給遠在越南的父母和哥哥拜年,用中文給中國的老師、朋友發送拜年短信。
來自莫桑比克的唐星星,來晉留學已是第五個年頭,目前就讀于太原理工大學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今年春節,也是她在學校度過的第五個“中國年”。
在唐星星看來,“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太原理工大學早已成為她在中國的家。“在學校過的每一個年都記憶難忘,一年比一年豐富多彩。”
每逢學校舉辦各類活動,她都是報名最積極的那一個。年前的春節文化體驗活動上,除了寫“福”字、畫年畫等,唐星星還向老師和同學展示她最拿手的才藝——唱歌,帶來一首《我愛你中國》。
沒畫完的年畫,唐星星便“打包”回宿舍,春節期間,她再次拿出顏料、畫筆,對照著網上搜到的年畫圖案,認真涂色,回味和感受濃濃的中國“年味”。
唐星星告訴記者,除夕夜,她還通過微信觀看了中國的春節聯歡晚會。“各種節目我都喜歡,但不瞞你說,我最喜歡的還是中國歌曲。中國歌曲打動我的心。”
此心安處是吾鄉。唐星星說,“學校讓獨在異鄉的我們感受到了家的溫暖。”團光忻說,山西是除自己家鄉外,他待的時間最長的地方。“我在這里感受到了愛、善意和溫暖,對我而言,這里是他鄉,也是故鄉。”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鼓勵孩子每年學會1-2項生活技能
近日,福建省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印發《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實施方案》,提出要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貫通大中小學各學段,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相融合。[詳細] -
上海:親子互動“菜單”讓孩子收獲幸福感
“這個假期我的學習壓力沒那么大了,和小伙伴、爸媽交流的機會更多了。”上海奉賢的七年級少先隊員連安琪,利用寒假牽頭組建了樓組混齡小隊,和社區小朋友一起居家做兩操、參與社區微更新。 [詳細] -
4000多名學生的特殊寒假作業:為父母做一頓年夜飯
從小年夜開始,江蘇旅游職業學院的4000多名學生就陸續在家里忙碌起來了,他們要完成一項特殊的寒假作業——給自己的家人做一頓年夜飯。[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