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城朝雨,澆灌科研種子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咸陽、渭城區,渭河邊就是關中八景之一——咸陽古渡。這個秦漢以來的渡口,幾千年來都是中原連接祖國西北西南的咽喉,是各民族不斷交往交流交融的見證。
咸陽古渡旁的西藏民族大學,也是連接祖國西藏與內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舞臺。文化交流,促使思想火花在這里迸發,科研的種子,在這里萌芽。
大學之大,大在創新。建校之初,創新研究,服務西藏發展的種子,便被先輩們植入這所大學的基因之中。秦漢校區西藏民族大學文庫里,至今珍藏著建校初期的一批批科研成果和著述,內容涵蓋西藏地質、氣候和高原醫學等多個領域。當年這批科研成果,為西藏平叛改革、自治區成立,都立下了汗馬功勞。此后半個多世紀,西藏民族大學一代代科研團隊潛心研究,在社科領域成果豐碩。
近兩年來,西藏民族大學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賀信精神,進一步凸顯科學研究在學校發展中的重要地位,直面西藏社會發展需要,緊緊圍繞“高原科學技術”和“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兩大學科群,構建新的科研工作機制,科研成果服務西藏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能力得到提升,并成為促進學校發展的新增長點。
2019年,依托西藏文化傳承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南亞研究所等科研實體,圍繞“一帶一路”、高原環保、對外傳播等西藏經濟社會發展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西藏民族大學開展政策研究和決策咨詢研究,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立項19項,產出《西藏經濟發展若干重大問題(“十三對關系”)研究》、高原水污染處理等一批重要科研成果;
2020年,本年度國家社科基金年度項目、青年項目和西部項目立項名單中,西藏民族大學獲批21項課題,其中18個項目與西藏直接相關,項目針對西藏的語言、文化、社會治理、風俗等方面進行研究,以期通過科學研究服務西藏經濟社會發展;
……
這是西藏民族大學科研團隊兩年來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賀信精神的直接體現。
“學校的特殊性決定了學校科研工作的重點,這就要求我們學校的科研工作者要‘頂天立地’做科研,不僅要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更要寫在青藏高原上。”西藏民族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劉凱介紹,兩年來,帶著特殊的使命,西藏民族大學積極推進科研成果轉化應用,西藏文化傳承發展協同創新中心積極開展跨學科、跨領域的合作研究,產出了一批智庫成果,有多項成果獲中央和自治區領導批示,尤其是2020年,學校獲得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立項21項,立項數在全國各科研單位中排名第56位。
與科研成果相匹配的,是日漸充實和壯大的科研隊伍。
20多年間,西藏民族大學民族研究院院長索南才讓不僅見證著學校學科專業更科學的發展,更見證著學校研究團隊人數從少變多、從弱變強,“民族學是一片沃土,如今,學院里有很多年輕的博士,我也總是鼓勵年輕人做科研,如果有合適的課題,也會帶頭組成一個個子團隊,帶頭搞研究,出成果。”
隨著學校辦學特色的凸顯和學科建設的長足發展,西藏民族大學對高級人才的吸引力不斷增強。一批學科背景高端、學術閱歷開闊、專業造詣深厚的尖端人才加入西藏民族大學專業團隊。
如今,西藏民族大學科研團隊涉及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民族學、高原地區常見病多發病分子機制與干預研究、藏藥研發等領域。
在西藏民族大學醫學部副主任賀擁軍看來,一個優秀的科研團隊既要“攥緊拳頭”凝練科研方向,眾志成城攻克課題,也要能“伸開手掌”,及時了解西藏各族人民群眾最現實的重大需求,更要面向國內、國際學術前沿。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鼓勵大家提高科研創新意識,抓住機會,也只有這樣,才能出一些更好的科研成果,造福西藏人民。
在不久前召開的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深入開展西藏地方和祖國關系史教育,引導各族群眾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這一部署為西藏民族大學多年來潛心研究的一批科研成果進一步轉化,提供了更加廣闊的舞臺。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西藏深入推進素質教育 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近年來,西藏自治區深入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不斷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互動性,開拓學生的創新思維和開放性視野。[詳細] -
林芝邊境管理支隊組織開展“民警進轄區”活動
近日,林芝邊境管理支隊組織開展“民警進轄區”活動,向群眾宣講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精神,受到轄區群眾一致好評。[詳細] -
中國圍棋之鄉聯賽西藏拉薩分站賽正式開賽
24日,2020“衢州有禮·運動柯城”中國圍棋之鄉聯賽拉開帷幕,西藏拉薩分站賽正式開賽。王斌表示,拉薩棋院自2015年成立以來,已多次舉辦各類賽事,2016年被授予“全國圍棋之鄉”,之后,每年組隊參加中國圍棋之鄉聯賽。[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