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民族團結之花常開長盛
阿里地區小學開展“民族團結一家親”主題活動文藝匯演。(圖片由阿里地區民宗局提供)
獅泉河鎮群眾在“民族團結月”簽名板上簽下自己的名字。 溫凱 洛桑旦增 扎西羅布 攝
近年來,阿里地委、行署始終堅持把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作為一項關系全局的大事來抓,扎實開展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地區工作,全面實施“黨委領導、政府主抓、各有關部門參與、社會各界協同”的創建工作模式,有力筑牢了國家安全屏障,確保了阿里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展,為阿里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旗幟引領——
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
阿里地委、行署始終堅持把維護祖國統一、加強民族團結作為阿里工作的著眼點和著力點,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民族工作的主線和阿里工作的戰略性任務。實行“黨委領導、政府主抓、各有關部門參與、社會各界協同”的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地區工作模式。
阿里地委、行署主要領導親自掛帥,對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進行督促指導,從2017年開始,抽調專干力量組成工作專班開展示范創建工作,2017年至2019年每年安排500萬元、2020年安排1000萬元作為開展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地區創建活動資金,建立民族團結進步“八進”創建工作機制,創新開展各項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地區創建活動。研究制訂了《2015—2020年阿里地區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規劃綱要》《阿里地區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八進”實施方案》等8個實施方案,推動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地區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教育帶動——
構筑各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園
阿里地區把宣傳教育作為促進民族團結的核心內容,把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列入到大、中、小學課堂當中,納入到國民教育、干部教育、社會教育全過程。深入開展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教育,深入開展西藏地方和祖國關系史教育。把愛我中華的種子埋入每個青少年的心靈深處。
土林環繞的札達縣九年一貫制學校,有著藏、漢、回、維4個民族500余名師生,學校堅持民族團結教育從娃娃抓起,大力實施“金種子”工程,全面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每周至少開展1學時的民族團結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效增進了廣大師生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認同感,將“五個認同”思想內化于心、外化于行,2019年被評為自治區級民族團結模范集體。
近年來,阿里地區在國慶、西藏百萬農奴解放紀念日、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等重大節慶日開展民族文化交流和藝術展示活動460場次、受教育群眾3.6萬人次。利用“五下鄉”等活動,開展民族團結特別是《西藏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區創建條例》宣傳教育、舉辦民族團結模范事跡巡回宣講活動160場次,受教育群眾1.6萬余人次。地委主要領導深入村(居)、寺廟、學校宣講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精神。地區各部門組織開展送民族宗教政策法規“進千村入萬戶”活動,發放宣傳單、資料手冊10余萬份。利用紅色教育基地開展愛國主義和民族團結教育活動200余場次,打造革吉直庫紅色遺址、改則進藏先遣連紀念館VR網上展館,網上參觀人數突破10萬人次。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講清楚西藏自古以來就是偉大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團結穩定是福,分裂動亂是禍的道理,引導各族群眾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
截至目前,阿里地區各類媒體播報民族團結新聞420條,播報熒屏滾動宣傳語2100余條次,播出公益廣告32期,懸掛民族團結宣傳橫幅340余條,電子屏滾動雙語發布創建標語4200余條次,開通“阿里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微信公眾平臺,發布創建工作動態消息300余條。去年10月,阿里地區被國家民委列入信息工作直報點,截至目前,國家民委及其網站累計采用信息12期,全地區民族工作信息連續兩年名列全區民委系統第一名。2020年8月29日,阿里地區民族團結工作在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中予以重點報道。
共同繁榮——
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噶爾縣獅泉河鎮藏布居委會生活著藏、漢、維、蒙、回等15個民族,轄區常住人口達到2萬余人。居委會每年都會舉辦新年團拜會和各族群眾代表聯歡座談會,在九月開展一次民族團結表彰會,向社區內對民族團結工作有突出貢獻的先進個人和集體進行表彰,近年來利用集體經濟資金累計慰問各族困難居民200余人、無息貸款20余萬元,成為阿里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社區的典范,并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稱號。
阿里地區積極推進建立嵌入式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印發《“先進雙聯戶”創建活動工作要點》,明確“10+1”工作任務,因地制宜規劃建設多民族共居社區,積極引導各族群眾和睦相處、守望相助、互相學習、共同發展。鼓勵各民族聯合創業,鼓勵有條件的企業招收多民族員工,鼓勵和引導邊疆少數民族群眾到內地創業就業,內地漢族群眾到邊疆民族地區發展,推動實現各族群眾共居、共學、共事、共樂。近年來,阿里地區國有企業共招收各民族員工187人。37名西藏籍高校畢業生在區外實現穩定就業。地、縣統戰、民宗部門每年在藏歷新年、肉孜節等節日期間組織開展“心連心、手牽手,共慶傳統佳節”和各族各界代表人士共唱國歌、結對子交朋友、共學民族舞蹈等活動,受到各族群眾熱烈歡迎。
一個不少——
增進民生福祉共享發展成果
在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地區工作的有力推動下,阿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各項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族人民。
2019年,阿里地區生產總值完成62.4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9989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228元。2016年以來,全地區建檔立卡貧困群眾6183戶23159人全部脫貧,7縣實現脫貧摘帽,139個貧困村退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0,2018年、2019年榮獲自治區綜合評價優秀地市。
尤其是近年來阿里地區整合資金25.66億元,統籌建設了日土縣甲崗村、噶爾縣典角村等37個宜居宜業宜游的邊境小康村,受益群眾2萬余人,群眾自發做“神圣國土守護者,幸福家園建設者”的積極性空前高漲,有力促進了邊境一線的民族團結、社會和諧、邊疆穩固。
和諧穩定——
全面提升民族事務治理現代化水平
阿里地區始終依法保障各族人民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權益,貫徹執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實施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區創建條例,充分保障阿里各族人民依法當家作主、依法參政議政、依法自主管理民族事務的權利。推動基層事務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推進公眾參與共建共治共享,推動城鄉社區民族事務治理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健全多部門聯合參與的協調處理機制,妥善處置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糾紛。暢通各民族群眾合理合法表達利益訴求渠道,規范投訴處理程序,推進覆蓋城鄉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
作為獅泉河鎮派出所的一名普通藏族女干警,努增七年如一日地把外來少數民族流動人員當作親人,隨時為群眾分憂解難,7年來累計為外來少數民族流動人員爭取了價值9萬余元的生活物資和現金幫扶,為阿里全面提升民族事務治理現代化水平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創新舉措——
建立創建工作長效機制
2017年以來,阿里地區常態化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進機關、進企業、進社區、進鄉鎮、進學校、進軍營、進寺廟、進家庭“八進”活動,使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活動達到100%全覆蓋,為創建全國民族團結示范地區奠定了堅實的工作基礎。
同時,持續加大教育基地和示范點位的培育力度,堅持把培育樹立一批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作為民族團結進步創建重點工作,目前全地區共有國家級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示范單位5個,自治區級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示范單位1個,地區級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示范單位54個。2017年以來,地委、行署每年召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表彰大會,60個民族團結先進集體和80名先進個人受到地委、行署表彰,33個民族團結先進集體和45名先進個人受到自治區黨委、政府表彰,3個民族團結先進集體和3名先進個人受到國務院表彰。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老丁:為西藏教育舔磚加瓦的人
從拉薩阿里地區高級中學到普蘭縣霍爾鄉小學、巴嘎鄉小學、多油村小學和九年一貫制學校,再到札達縣香孜鄉小學,老丁和志愿者們一路西行,一路建著圖書館。[詳細] -
西藏自治區地震局以微黨課促勤儉節約
近日,西藏自治區地震局機關第三黨支部組織召開“厲行勤儉節約、反對餐飲浪費”專題組織生活會。[詳細] -
西藏自治區稅務局加強宣傳引導 制止餐飲浪費
近期,西藏自治區稅務局結合黨建工作,加強宣傳引導,嚴抓落實,強化監管監督,在全局范圍內積極營造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氛圍,有效避免食堂就餐餐飲的浪費。[詳細] -
愛糧節糧從學生做起
近日,中儲糧集團第三屆公眾開放日“科技賦能、愛糧節糧”活動在西藏正式啟動。活動旨在通過邀請社會各界公眾走進中儲糧基層企業,實地感受和親身體驗大國糧倉長啥樣、存儲啥?[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