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80后教育學人”第二次學術沙龍暨青年隊伍發展研討會舉辦
“全國‘80后教育學人’第二次學術沙龍暨青年隊伍發展研討會”日前在陜西師范大學召開。本次會議主題為“中國教育實踐的理論問題”,旨在深入探討社會變遷背景下我國教育實踐的新形態與新問題,以及對理論研究的新挑戰與新趨勢,并為促進教育研究新生力量的蓬勃發展獻計獻策。同時,本次會議還下設學術傳承、青年之聲、圓桌論壇等環節。
陜西師范大學副校長李磊在開幕式致辭中勉勵“80后青年學人”牢記使命,砥礪前行,希望各位專家一如既往支持學校教育學科建設上新臺階,持續不斷關心西部教育事業發展。廣西師范大學副校長孫杰遠教授作為特邀嘉賓發言,從“高瞻遠矚”“承上啟下”與“孜孜以求”三個方面表達了《教育研究》發起“80后教育學人”沙龍的價值與追求。
隨后,李磊與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鄧友超一起揭幕顧明遠先生為“80后教育學人”共同體的題詞。
在“學術傳承”環節,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張斌賢結合自身經歷與治學體會分享如何成為一名快樂的教育學者,強調學術研究的“快樂”理解,從“自我珍惜”“自我認識”“自我設計”和“自我矯正”四個方面寄語80后教育學人。陜西師范大學教授祁占勇以“擔當”“情懷”“共同體”“創新”四個關鍵詞為題,回顧老一輩教育學人的學術貢獻,表示80后教育學人既要繼承傳統,更要創新研究。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王曉燕從張老師的希冀與祝福出發,提出80后教育學人不僅要享受學術的快樂,還要坦蕩接受從迷茫、膽怯到探尋、堅守和最終尋得的學術成長過程。
在“青年之聲”環節,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宋萑、華南師范大學教授曾文婕、華東師范大學講師張禮永、首都師范大學副教授張倩和陜西師范大學教授胡金木分別以《扎根教育實踐建構理論的方法論審思》《提升德育課程實效何以可能:來自腦科學的啟示》《擺脫“百年鐘擺”:“高中不分文理”的新意及啟示》《負從何來,減從何去:國際比較視域下的中國教師工作量》和《論社會同情與兒童正義感的培育》為題作主題報告。東北師范大學教授于偉、華中師范大學教授郭元祥、山西大學教授侯懷銀、華南師范大學教授胡勁松、華東師范大學教授李政濤針對五位青年學者發言分別進行精彩點評,認為在問題意識、國際視野、扎根本土與學術規范等方面都很好,還需進一步加強基礎理論與前沿問題的探索,才能更好地肩負深化新時代教育研究的使命。
圍繞“人工智能與學習”“教育發展模式與活力”“教師、教材與知識”“教育行動與德性”等主題,設置四場圓桌論壇,20位青年學者分享自己的最新學術研究成果,李政濤、清華大學教授石中英、西南大學教授朱德全、廈門大學教授史秋衡、陜西師范大學教授郝文武從理論意識、資料資料、研究方法、學術規范等方面深度參與對話與評議。隨后,在第二階段的“青年之聲”環節,華中師范大學副教授伍遠岳、中國人民大學講師高杭、江南大學副教授屈廖健和西南大學副教授張良分別以《教育質量監測的本體價值及其實現》《教育綜合行政執法與跨部門協同——新時代關于推進教育綜合行政執法改革的若干思考》《誰在高校擴招中獲益最多——高等教育機會獲得的群體差異及影響因素研究》和《核心素養為何是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反思基礎教育改革中的核心素養觀》為題進行匯報,北京大學教授劉云杉和西安交通大學教授陸根書作為點評嘉賓表示,發言人都能聚焦當前教育改革的熱點問題,方法選擇適切,論證合理,觀點有理有據,體現了80后教育學人的學術涵養。
學術召集人、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教育研究》主編鄧友超在閉幕發言中以“曾經在場的啟示”為題,以著名哲學家海德格爾、福柯、布迪厄、韋伯、雅斯貝爾斯、伽達默爾等人青年時期的學術軼事為材,講述在學術生活和學術成長中如何看待和把握“發言與沉默”“文章與文字”“純粹與功利”“早秀與晚成”四對關系,勉勵80后教育學人應多從學術大家身上領悟學術精神,錘煉學術品格,提高學術能力,打造學術成果。
本次會議由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院主辦、《教育研究》雜志社提供學術支持。來自北師大、華東師大、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等40余所學術單位的110余位特約專家和青年學者參加了本次會議。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拉薩市青少年實踐基地周末興趣班開班
10月17日上午,拉薩市教育局青少年實踐基地2020年周末興趣班舉行開班儀式,這標志著拉薩市在探索素質教育新模式方面邁出了重要一步。[詳細] -
山西每年補充千名省級特崗教師
山西明確,將進一步優化義務教育學校布局,繼續建設改造500所鄉鎮寄宿制學校,優化貧困地區教師資源配置,在實施中央特崗計劃的基礎上,每年補充1000名省級特崗教師。[詳細] -
以考核推動家訪高質量落實
家訪是一種制度,更是一種教育傳統、文化遺產,不僅能增進家校之間的聯系,形成育人合力,也有可能改變一個個學生的命運。[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