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上午,林芝創建全區改革開放先行區新聞發布會召開。記者從會上了解到,自2021年12月自治區黨委書記王君正作出“把林芝建設成西藏改革開放先行區”指示以來,林芝市堅決把推動高質量發展、促進改革開放先行作為落實“四件大事”、推動“四個創建”的有效載體,標定“兩地五區”總目標,將2023年、2024年分別確定為建設全區改革開放先行區攻堅提速年、突破增效年,推動改革向更深層次挺進、開放向更高水平邁進。
世界級生態文化旅游目的地快速發展
林芝市委常委、政府常務副市長黎世江介紹,為進一步加快建設世界級生態文化旅游目的地,林芝市依托波密“G318最美縣”、墨脫“地球全譜景觀園”“G318·中國最美景觀大道”“G219·國之大道”,加快推進波密縣、墨脫縣、工布江達縣旅游名縣創建。創新“文化+旅游”“體育+旅游”等模式,舉辦G318川藏公路生態旅行分享會,發布林芝倡議,舉辦巴松措國際漂流聯賽等國內外知名賽事。創新實施旅游環境“九大提升行動”,簽約“林芝桃花號”冠名飛機,首航林芝“空中318”文旅號。今年1-11月份,全市累計接待國內外游客1477.28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134.04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6.08%和18.75%。
在世界級清潔能源基地建設方面,投產運營工布江達縣、朗縣光伏項目,年發電量達1.19億千瓦時。推進“千鄉萬村·馭風行動”,建成測風塔9座。圍繞把林芝建設成為“中國綠谷”,優化調整林芝經開區控規修編和“一區多園”產業發展規劃,吸引產業鏈上下游、供應鏈各環節、創新鏈相關方入駐聚集,先后引進大唐、徐工、安能等企業入駐。
在打造綠色轉型引領區方面,林芝市加快建設林下資源科技園、藏藥材種植現代化農業園區,試點發展高原冷水魚、林麝、梅花鹿養殖等特色產業,全市天麻、貝母等藏藥材種植面積達5700余畝。林芝藏香豬品牌被納入農業農村部2024年農業品牌精品培育計劃。
營商環境、政務服務效能不斷提升
近年來,林芝市以“打造全區營商環境最優地”為目標,在政務服務領域改革突破,推出的“2+2+3”綜窗改革成功入選全國政務服務效能提升典型經驗案例。林芝市行政審批和便民服務局黨組書記、副局長、一級調研員普布昌菊在會上介紹道,林芝市緊盯群眾“辦快、辦好”目標,突出事前精準告知,廣泛開展“我陪群眾走流程”“局長進大廳”等系列活動,對216個“高頻事項”線上線下一次性告知。突出事中效率提升,以“高效辦成一件事”為牽引,鞏固深化綜窗改革,實現從“一事跑多窗”到“一窗辦多事”的高效轉變,窗口辦件平均每分鐘提速326%。突出事后高效保障,提供全國范圍內免費寄遞服務,將審批結果由“上門取”變為“送上門”。推行辦事滿意度“大回訪”,企業群眾滿意度達99%以上。
同時,通過搭建“兩個平臺”、發布“一張清單”、提供“四項服務”,著力打造“政府就在身邊”的涉企服務模式。即:搭建全區首個“政策扶持通”惠企服務平臺和“企業之家”綜合服務平臺,整合發布全區首個涉企“一類事一次辦”服務事項清單,為企業提供政策咨詢、投資指導、幫辦代辦、訴求解決等全生命周期綜合服務,讓企業“只進一扇門、便知所需事、解決煩心事”。推出“三查”機制,通過開展政府領導“企業接待日”活動,查政策機制落實是否欠缺、查窗口服務流程是否優化、查企業辦事體驗是否滿意等,推動企業訴求快速響應、迅速解決。
普布昌菊進一步介紹道,林芝市還打造了全區首個政務直播平臺,解答各類問題500余個,構建起“政府+企業+市民”互動橋梁。全面推進基層政務服務標準化規范化便利化,以“7+3+N”示范點建設為抓手,對21個鄉(鎮)42個村(社區)便民服務點進行示范打造,通過以點帶面,群眾“家門口”的服務更加優質高效。
社會消費品零售額位居全區前列
記者從發布會上了解到,1-11月份,林芝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1.83億元,同比增長8.2%,增速排名全區第一。制定了《關于林芝市促進消費升級實施“十大工程·四大行動”的工作意見》等4項政策,建立健全促消費聯席會議等制度,完善物流基礎設施,創新推動農村寄遞物流“最后一公里”補貼,實現快遞服務覆蓋率達100%。實施“引客入林”等促進旅游消費市場獎勵措施,打造林芝名優農特產品展銷館,推動252類產品以“林芝源”入駐廣東東西部扶貧協作交易市場西藏館等方式,累計實現本地農特產品銷售額達2.31億元。
此外,林芝市開展了“幸福林芝·樂享生活”等促消費系列活動,拉動消費2.63億元;圍繞“夜購、夜品、夜游、夜賞”,打造工布天街等夜市,接待游客48.2萬人次,實現消費收入313萬元,不斷提升夜間經濟活躍度。并開發“基地+合作社+金融+寄遞+電商”惠農合作協同場景,今年快遞各類農特產品110噸(個),價值3.09億元;西藏首個農產品前置智能倉在林芝經開區啟用,實現倉儲貨品323萬件、貨值2500萬元。據悉,下一步,林芝市將堅持深入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推動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多角度、多領域加快釋放消費潛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