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態文明建設助推西藏共同富裕
以生態文明建設助推共同富裕是西藏一以貫之的基本發展規劃,也是未來西藏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西藏要充分結合地方實際,揚長避短,在持續穩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走出一條與西藏環境相適宜、凸顯西藏特色、惠及西藏百姓的生態發展之路。
一是堅持新發展理念,樹立系統思維,以協同發展為抓手。堅持經濟發展與生態改善齊頭并進,助力共同富裕的實現。在這一過程中要貫徹落實好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人民中心,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創新激發經濟發展活力,以協調平衡發展中存在的差異,以綠色賦能經濟高質量發展,以開放拓展經濟發展新空間,以共享推進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同時,西藏生態環境脆弱,生態環境風險與環境保護根源性問題尚未完全解決,成為阻礙共同富裕實現進程的突出問題。因此,西藏要基于系統思維,發揮協同效應。政府要加強頂層設計、制度保障及政策導向,著眼于機制構建和效能優化,建立健全責任分擔機制,跨區跨界聯控聯動機制及生態治理與產業發展協同機制,以整體系統治理化解矛盾風險。
二是助力綠色發展全面轉型,構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提升西藏實現共同富裕的效能。西藏生態產品豐富多元,是重要的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生態文明高地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區域。要牢牢把握“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推進生態產品價值轉化,為實現共同富裕夯實物質基礎。生態產品存在變現難、交易難、估量難等問題,因此要為構建平等、便捷、高效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提供政策、技術、資金和人才支撐。要以“綠色+”為切入口,引領西藏生產生活的綠色低碳轉型,盤活西藏礦產、能源、文化、農牧等優勢資源,推進西藏清潔能源產業、文化旅游業、藏醫藥產業、綠色農產品業、民族手工制品業等特色產業蓬勃發展,打造一條展現西藏優勢、凸顯西藏特色的綠色經濟發展之路。
三是以綠色可持續發展成果彌補差異,增進各民族獲得感,共享美好生態福祉。良好的生態環境具有普惠民生的特征,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因此,面對西藏縣域發展不均衡,部分地區公共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相對落后,部分群眾居住環境有待改善等問題,西藏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始終堅持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堅持全民共有、機會均等的價值原則,不斷促進生態效益分配合理化、生態服務均衡化,采取有效舉措從生態維度縮小發展差距,保障和改善民生。首先,要推動生態效益分配合理化,鼓勵生態優勢區的資金、技術和經驗等向劣勢區傾斜,實現生態資源的有效開發、協同配置。其次,要貫徹生態文明建設的惠民利民導向,推動生態環境保護、生態資源開發、基礎設施建設的有效銜接,不斷促進西藏生態服務均衡化。最后,要加快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真正做到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和全過程共享,讓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區各族人民,切實提升全區各族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西藏要以生態驅動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在持續穩固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基礎上,推進高質量發展,逐步實現共同富裕,讓全區各族群眾攜手邁向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西藏。
(本文系四川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專項研究課題研究成果,編號MYQY202108)
(作者分別為四川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四川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四川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見證傳統與現代的交織
雪頓節起源于公元11世紀中葉,于2006年被列入中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在藏語中,“雪”是“酸奶”的意思,“頓”是“宴會”的意思。[詳細] -
瀾滄江影像何以成為“生態高地”青海“金名片”
8月21日,頗受社會關注的“同飲一江水 光影耀瀾湄”2023瀾湄國際影像周,即將在瀾滄江-湄公河發源地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啟幕。 [詳細] -
專家:保護好青藏高原的生態環境,事關中華民族生存發展
“具體到西藏,保護好青藏高原的生態環境,事關中華民族生存發展。”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社會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楊濤如是說。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