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全球生態語境下的詩歌 中外詩人齊聚2023年青海湖詩歌節
“16年來,青海湖詩歌節已成為中國聯系世界、中國詩歌與世界對話的重要橋梁。”28日,中國作協詩歌委員會主任、青海湖詩歌節組委會主席吉狄馬加說。
當日,以“在全球生態語境下的詩歌寫作與詩人的價值立場”為主題的2023年青海湖詩歌節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開幕,來自北京、浙江、甘肅、四川等中國主要省市,以及美國、墨西哥、法國、澳大利亞、厄瓜多爾等國家的80余位詩人齊聚青海湖畔,以詩會友。
青海湖詩歌節創辦于2007年,每兩年舉辦一次,迄今已成功舉辦八屆,累計有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400余名中外詩人參加。目前,青海湖詩歌節在國內外享有極高聲譽,成為繼波蘭華沙之秋國際詩歌節、馬其頓斯特魯加國際詩歌節、荷蘭阿姆斯特丹國際詩歌節、德國柏林詩歌節、意大利圣馬力諾國際詩歌節、哥倫比亞麥德林國際詩歌節之后的,又一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詩歌節,被國際詩壇列為當今世界最著名的七大國際詩歌節之一。
吉狄馬加提出,不同時代的詩人,將會面對不同的現實和問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盡管逆全球化的潮流從未停歇,但生物工程和智能技術已開始深度的影響人類生活,如何讓它們真正造福人類,亦不僅僅是一個發展的問題,還是一個倫理和道德問題。
中國詩歌網總編輯、《詩刊》社主編助理金石開表示,詩歌以其形式和內涵上得天獨厚的優勢,關注生態文明,聚集自然環境,既是對人類生命狀態的時代叩問,又是在時代洪流中對生命本體的內向探視,是詩歌對生活的介入,也是詩歌自自身發展的催化劑,具有重要的詩學意義和現實意義。“在生態環境下的詩歌寫作應該呈現、發現人與自然相互依存、動態平衡的本質,進行詩歌現代性的人文思考,豐富詩歌的審美因素。”
美國詩人、翻譯家Jami Proctor Xu是第五次來青海參加詩歌節,她告訴記者:“青海有一種特殊的魔力,可以讓人們修養靈魂,每次來所收獲的東西數不勝數。特別是青海湖詩歌節,讓來自全世界的詩人談詩歌、談風景、談多元文化,讓我們彼此了解,成為好友。”
“詩人既要有輕如鴻毛的靈魂,又要有感恩自然、扎根大地的心。”法籍華裔詩人張如凌認為,作為詩人,應感念大自然的恩賜,珍惜和愛護天地萬物,用流淌的詩句將自然解構又重造,用不同的語言和文字,譜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詩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青海湖水域面積達到近十年來最大值 湟魚洄游迎來高峰期
湟魚是青海湖“草-河-湖-魚-鳥”共生生態系統中的核心物種。如果沒有湟魚,青海湖的水質、鳥類的遷徙繁衍都將受到嚴重影響和破壞。[詳細] -
青海湖畔普氏原羚覓食嬉戲悠閑愜意
6月14日,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青海湖畔,成群普氏原羚在草場上奔跑撒歡、愜意覓食,悠閑自在。普氏原羚現僅分布于青海湖環湖部分區域,是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也是世界上有蹄動物中最瀕危的物種。[詳細] -
青海湖開啟2023年湖中島嶼水鳥繁殖地首航監測
15日,記者從青海湖景區管理局獲悉,近日,該局開展了青海湖夏季水鳥繁殖期監測,開啟了2023年青海湖湖中島嶼水鳥繁殖地的首航監測,為分析和研究青海湖濕地水鳥資源分布及生物多樣性提供了數據支撐.[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