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玉樹草原致富故事:好風光 好日子
深秋午后的青海省玉樹市安沖鄉結拉村,山間草木漸黃,石板小徑曲曲折折,益曲河流水淙淙,暖陽灑在藏式風格的石砌小屋上,幽靜中不乏生機。
看著這一切,才卓瑪不禁對自己三年前的決定感到欣慰。“那時,我把市里經營多年的酒店轉手,回到家鄉和村民們一起重新開始。”她說,“守著這樣美的景色,為什么不嘗試發展旅游呢?”
雖然想法很好,做起來卻困難重重。起初,調查、協調、策劃、采購全靠才卓瑪一人,還要向村民們普及鄉村旅游的知識。
去年,才卓瑪打造的傳統村落鄉村生態民宿——益曲卡山莊正式營業,集民宿、生態旅游、餐飲娛樂、露營等為一體,開業以來生意日漸紅火,不少村民也上崗就業,干起后勤、接待工作。
“家鄉的綠水青山不該被遺忘,傳統村落也應得到合理利用保護,”才卓瑪說,“好風光要變成村民的好日子。”
與才卓瑪的想法不謀而合,格扎在任上拉秀鄉鄉長時,利用四年時間爭取道路建設項目,完善覆蓋全鄉的交通網。“路通了,才能發展旅游。”他說。
近年來,隨著“三江源”公路自行車賽、轉湖節、牦牛論壇會舉辦,上拉秀以自然風光吸引游客紛至沓來。
上拉秀鄉平均海拔4300米,位置偏遠、地廣人稀。牧民生產生活離不開牲畜,但因氣候條件差、技術落后等制約,曾經牲畜品種退化、死亡率高。
為此,格扎引進優質種畜,調整畜群結構。在他帶領下,加橋村野血牦牛擴繁殖基地成立,每戶免費得到一頭母畜,每年能配種1000多頭。年終不僅有分紅,牧民還能通過出租草場、當上草場放牧員增加收入。
目前,上拉秀鄉7個合作社已逐步走向正軌。格扎又和村民們在近4500米的海拔上成功種出燕麥、芫根、濕草,提高牲畜成活率,生態畜牧業發展得以保障。
比起“放牧鄉長”格扎,巴塘鄉相古村黨支部書記布尼瑪在致富路上出發得更早。
成立十余年,玉樹市相古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目前運作成熟,產品多樣。除了牛羊肉絨、酸奶、曲拉、奶酪等畜產品,還種出黑青稞、油菜花、藏柳苗、花卉等。
如今的相古村建起無機蔬菜大棚、智能溫室、儲糧倉庫,收割機、拖拉車等各種農機一應俱全。
平時,布尼瑪常組織村民學習政策法規、科學種養殖、互聯網使用等知識技能。“長期以來,牧民們觀念守舊,生產生活方式封閉固化,必須靠知識改變‘等靠要’的心態。”
抱著跟布尼瑪相似的想法,2015年,原玉樹市人民法院副院長弋肖鋒到下拉秀鎮蘇魯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
此后幾年間,弋肖鋒持續為村民宣講產業政策及抵御自然災害、畜牧業生產相關知識,合理配置產業扶持資金,購買牲畜散養到貧困戶家中,并同保險公司對接,為牲畜參保。
2019年,蘇魯村全面脫貧。如今,全村家家戶戶通了水電網,學齡兒童入學率達100%,牧民全部納入醫療保險范疇,鄰里和睦、齊心發展。
而村里孩子們口中的“阿禾肖鋒”(藏語,意為叔叔),沒能親眼看到這一切。2020年11月,弋肖鋒因過度勞累,導致肝癌病情惡化,不幸逝世。
據了解,十年間玉樹市累計投入各類扶貧資金10.6億元,實現62個村、34540人脫貧,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8.62%。全市47個市直機關單位與村黨支部“結對共建”,開展服務達1.6萬人次。
目前,玉樹市建成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62個,牲畜存欄35.21萬頭(只、匹),出欄率和商品率不斷提升。全市公路通車里程達3660公里,行政村道路通暢率、電網及4G網絡覆蓋率均達100%。(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青海西寧率先在西北地區建立“環境衛生清潔指數”
記者24日從青海省西寧市生態環境局獲悉,西寧市率先在西北地區建立“環境衛生清潔指數”。 [詳細] -
三江源“久治牦牛”獲“特優”氣候品質認證證書
記者24日從青海省氣象局獲悉,地處三江源的“久治牦牛”日前獲得了“特優”氣候品質認證證書,促進了氣象與畜牧產業發展和資源開發的有機融合。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