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唯一的哈薩克族村“小鳥”變“雄鷹”
“過去我們就像沒有腳的小鳥,現在我們變成了草原上的雄鷹,在大柴旦安居樂業,過上了向往已久的好日子。”親身見證了馬海村翻天覆地變化的村民由衷地感嘆。
馬海村是2002年經國家民委批準,將新疆返青哈薩克族群眾安置在柴達木盆地的青海省海西州大柴旦地區,由此組建而成的一個年輕村落。
近10年來,這個青海省唯一的哈薩克族村從“小鳥”變身“雄鷹”,建設成為省級黨政軍企示范村、民主法治示范村、美麗家園示范村、衛生村、鄉村旅游重點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2500元增加到2021年的14340元,整整翻了6倍。
據介紹,到達大柴旦,曾經居無定所的哈薩克族群眾終于結束了游牧生活,但由于反復搬遷、經濟基礎差、發展底子薄、生活水平低,面對全新的生產生活方式,很多人都處在茫然之中,甚至產生了“等靠要”思想。
“我們村推行黨員牽頭的代辦和便民服務模式,遇到辦證難、貸款難之類的問題都可以找黨員同志幫忙。”馬海村第一書記魏強說,只有黨員首先站出來、敢于沖上去,才能把群眾帶動起來、凝聚起來、組織起來。
近10年,大柴旦工行委為馬海村擇優選派“引路人”,先后8名第一書記、駐村干部、村書記助理駐村幫扶,發揮自身專業特長和資源優勢,幫助馬海村群眾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各種“急難愁盼”問題。
魏強說,哈薩克族群眾擁有世代放牧的傳統,如何依托優勢把畜牧業做大做強成為馬海村村民共同思考的問題。為此,馬海村決定引來“活水”,實現“轉身”,2019年11月,總投資160萬元的馬海村股份制專業合作社肉牛養殖場建成并投入使用。
“通過傳統畜牧業和現代畜牧業相結合的方式科學喂養,肉牛長得特別快,肉質也非常好。架子牛經過五六個月育肥就能銷售,小牛犢只要一年多就能出欄。”從河北省聘請來的技術員高林杰,也是肉牛養殖場的股東,他告訴記者,肉牛養殖項目將輸血扶貧變為造血扶貧,不僅發展壯大了村集體經濟,也激勵著村民用自己的勞動過上幸福生活。
如今,有機枸杞已成為馬海村的一塊“金字招牌”。按照“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提升質量、提高效益”的思路,馬海村集觀光、旅游、生態、產銷研于一體的萬畝有機枸杞產業園,枸杞種植面積達1.4萬畝,5家企業通過歐盟有機枸杞認證,2021年實現收入1630萬元。
同時,馬海村還在柴達木盆地培育出首家蕨麻種植企業,統籌發展“枸杞、蕨麻、駱駝、飼草”四大產業,村集體經濟累計突破152萬元。
如今的馬海村,一排排整齊的房屋白墻紅瓦,頗具民族特色,美觀的節能燈沿著整潔的硬化路,伸向村莊深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青海構建自主可控產業鏈 建設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記者從青海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獲悉,該省立足資源、能源、高原優勢,強鏈條、補短板、擴產能、增品種,促進關鍵產業提速發展,鹽湖資源綜合利用、新能源、新材料、有色冶金等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持續提高。 [詳細] -
青海檢察機關開展“強化野牦牛公益司法保護”專項活動
記者20日從青海省人民檢察院獲悉,為改善野牦牛等珍貴、瀕危野生動物棲息地生存環境,該院組織全省檢察機關組織開展“強化野牦牛公益司法保護”專項活動。[詳細] -
青海玉樹:微小“音符”譜響城市“和諧曲”
深秋,青南高原的氣溫已降至零下。凌晨六點,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市天色微亮,城市還未從睡夢中蘇醒,安靜的街面上只有“唰唰”的聲響。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