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與黑頸鶴的雙向“奔赴”
黑頸鶴“夫妻”。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供圖
盛夏青海湖,波光粼粼,濕地中,黑頸鶴翩翩起舞,黑頸鶴寶寶嬉戲玩耍——一幕和諧的生態畫卷,通過監測視頻,反饋到孫建青眼前電腦屏幕上,實現足不出戶監測青海湖生態環境及各類野生動物。
孫建青是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以下簡稱“青海湖管理局”)自然保護科科長,2006年從部隊轉業至青海湖管理局,開始了長達16年的黑頸鶴保護。
青海湖作為黑頸鶴的重要繁殖棲息地,每年3月底至4月初,黑頸鶴陸續從云貴高原遷往青海湖,交配后在四面環水的草墩、蘆葦叢或附近農田中構筑愛巢,經過漫長的孵化過程后鳥寶寶破殼而出,10月份,鶴爸鶴媽帶著鶴寶向南遷徙過冬。
孫建青說:“青海湖畔是黑頸鶴的棲息地之一,主要分布于鳥島濕地、泉灣濕地、那仁濕地、甘子河濕地等區域,是青海湖重要的夏候鳥和旗艦物種。”
黑頸鶴選擇青海湖,青海湖選擇黑頸鶴,這種雙向“奔赴”一方面是黑頸鶴生活習性使然,另一方面則是青海湖生態環境可以讓黑頸鶴安心安家。
從2007年開始,青海湖管理局開始監測黑頸鶴,孫建青便參與其中。通過采樣、觀察、追蹤,孫建青得出結論,黑頸鶴在繁殖期內喜好以繁殖對為單位,分散居住,每個繁殖對需要至少一平方公里濕地作為“領地”,生態良好,濕地面積眾多的青海湖成為了黑頸鶴最理想的選擇。
這些年,青海湖生態環境持續向好,最新數據顯示,青海湖濕地面積累計增加1.35萬公頃,高密度植被覆蓋累計增大21.33公頃,沙地、裸地、鹽堿化土地面積累計減少3960公頃。青海湖為黑頸鶴繁衍生息打造了舒適的“溫床”。
黑頸鶴的保護,除了日常監測,另外就是救助受傷黑頸鶴。2018年,孫建青接到電話,青海湖附近的農田中發現受傷黑頸鶴,孫建青帶人趕去,包扎了黑頸鶴受傷的翅膀,并在青海湖管理局飼養了2個月。
類似的救助很多,每年5月,黑頸鶴搭建愛巢之時,青海湖時常刮風,黑頸鶴的愛巢面臨著被湖水沖毀,鶴蛋被浪打碎的風險。今年初,黑頸鶴遷徙之前,孫建青組織協調協管員,人工搭筑了2處牢固的黑頸鶴愛巢,通過觀察,一處成功入住了一對黑頸鶴“夫妻”,并在愛巢中孕育了新生命。
“這只是一個試點,今后依托青海湖國家公園創建,我們會引進一些更加專業的力量,救助黑頸鶴,保護黑頸鶴。”孫建青說,通過這些年生態的改善和保護力度的加大,黑頸鶴的數量一直很穩定,每年基本上都是120只左右。
目前,黑頸鶴賴以生存的青海湖生物多樣性不斷豐富,旗艦物種——普氏原羚野外種群數量達2969只,達到保護初期的11倍。新增草鷺、小濱鷸、灰頭麥雞、羅紋鴨、大麻鳽,水鳥種類增加到98種;根據今年9月最新青海湖水鳥秋季遷徙期監測數據顯示,青海湖水鳥數量達23萬余只,較上年同期增長了32%。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柴達木盆地烏蘭東大灘濕地現“鳥類大熊貓”黑頸鶴
近日,在柴達木盆地青海烏蘭縣東大灘濕地附近,棲息著六七只黑頸鶴,它們或擠在一起沐浴秋日的暖陽,或三五成群覓食嬉戲,或踏著黑色細長的腿閑庭信步,優雅、從容,悠然自在地散步.[詳細] -
青海澤曲草原守望者:多杰老人和“高原仙子”一家的生態故事
“東智加,你看我給你發的照片……我給濕地的黑頸鶴搭的人工鳥窩,那對黑頸鶴夫婦很認可,它們在孵蛋”。[詳細] -
青海首部生態紀錄片《黑頸鶴成長日記》獲國家廣電總局推優
9月1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辦公廳關于2022年國產紀錄片推優工作落下帷幕,由青海省廣電局推薦的生態紀錄片《黑頸鶴成長日記》從全國選送的148部紀錄片中脫穎而出。[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