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西藏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
8日,記者從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新聞辦舉行的黨的十八大以來西藏文物事業發展成就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目前,全區已調查登記的各類文物點4468處,各級文物保護單位2373處,可移動文物達51萬件。
區文物局黨組書記、副局長趙興邦介紹,十年來,西藏文物保護基礎工作取得明顯提升,印發《西藏自治區邊境地區文物保護規劃》,編制布達拉宮、羅布林卡、大昭寺、扎什倫布寺等一批全國重點文物單位保護規劃;成立國家古代壁畫保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西藏工作站和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西藏聯合工作站,實施30個館藏文物科技保護和布達拉宮、羅布林卡等監測保護項目;開展第三次全國文物和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調查登記石窟寺(摩崖造像)277處,進一步摸清了西藏文物資源的家底;完成70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518處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劃定工作。
同時,國家累計投入資金17.16億元,實施131個文物本體保護維修項目,自治區財政投入資金4億元,實施86個文物本體保護維修項目,其數量和資金投入再創歷史新高,保護類型更多、覆蓋面更廣,極大改善了西藏文物的保護狀況。2018年年底以來,西藏啟動了周期10年、投資3億元的布達拉宮文物(古籍文獻)保護利用項目。西藏文物平安工程、紅色遺跡保護利用工程列入國家“十四五”支持西藏經濟社會發展規劃,計劃實施28個子項目、總投資3.44億元。
在文物考古發掘研究方面,區文物局積極參與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國重大研究,印發《西藏考古工作規劃(2021—2035年)》,圍繞青藏高原人類起源和農業起源、西藏地區與中原地區聯系、西藏地區文化演變等重大歷史問題,組織開展絲綢之路南亞廊道(西藏段)考古調查和“唐蕃古道”“茶馬古道”申遺工作,系統實施277項考古發掘項目,首次發現距今4000多年前的人類活動痕跡,完成第二次青藏高原藏東南人類活動遺跡及生存環境綜合科學考察第一階段田野調查工作。
為讓文物“活”起來,自治區文物局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實施西藏歷史文化挖掘工程,深化文物研究和考古成果的整理、闡釋和轉化,50余篇專業論文在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發表,加快推進西藏文物數字化、智慧化建設,實施珍貴文物古籍保護修復、數字化工程,建設文物資源數據庫和數字布達拉宮、智慧西藏博物館等5G+智慧文物項目,研發文化創意產品211類1370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西藏優秀傳統文化得到有效傳承保護
日前,記者從2022年西藏自治區文化工作會議上了解到,2021年,西藏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保護工作成效顯著,新增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7項,啟動首批自治區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創建工作。[詳細] -
走進“世界屋脊的屋脊”阿里
來過西藏的人總說“無阿里,不西藏”,也有人說“阿里是西藏的西藏,是人類靈魂最遙遠的流浪”,這些帶有詩意的贊美,皆因為這里擁有著足以震撼人心的獨特高原自然風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