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綠色有機的“天峻樣本”
清晨,迎著朝陽,踏著甘露,吉措扎西唱著悠揚的牧歌,趕著羊群向草原深處走去。漸漸地,吉措扎西和羊群的身影消失在草原盡頭。
吉措扎西,57歲,家住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縣新源鎮梅隴村,全家五口人,大女兒在縣城當老師,二女兒在團州委上班,三女兒是一名輔警。原本可以在縣城養老,安享晚年,但吉措扎西和老伴選擇居住在距離縣城20多公里的梅隴村放牧點,與牛羊為伴。
“與牛羊打了半輩子交道,離開牧區,看不見牛羊,心里空蕩蕩的。如今,全縣上下正在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重點示范縣,我還可以為村里生態畜牧業做點事。”曾經擔任過村黨支部書記的吉措扎西是一名經驗豐富的牧人,放牧的母羊群,每年羊羔的成活率都保持在80%以上。
吉措扎西放牧的母羊群數量,在天峻縣來說不算什么,但正因為天峻縣有成百上千個“吉措扎西”,他們為天峻縣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重點示范縣夯基壘臺、立柱架梁。
天峻縣,因境內天峻山而得名。這里山巒起伏,牧草豐美,牛羊肥壯,全縣草場總面積257.3萬公頃,全縣牲畜年存欄近百萬頭只,年產牛羊肉 7449噸,是青海省重要的生態畜牧業基地。
曾經,天峻縣的煤炭產業享譽省內外,煤炭作為全縣的支柱產業、命脈產業,輝煌無限,傳統畜牧業黯淡無光。
如今,天峻縣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的重大要求,貫徹省第十四次黨代會精神,立足資源稟賦,深入實施“生態立縣、畜牧穩縣”的戰略,以牦牛、藏羊特色產業為支點,撬動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重點示范縣建設邁上新臺階。
夯實畜牧業發展之源
——借助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建設的契機,天峻縣現代畜牧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及經營體系進一步完善,藏羊牦牛產業結構更加優化,規模化經營水平不斷提升,“天峻藏羊”“天峻牦牛”品牌影響力不斷提升
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天峻縣有獨一無二的優勢資源,作為海西州惟一的純牧業縣,天峻藏羊、天峻牦牛享譽省內外,獲得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全縣10個鄉鎮的草場牛羊完成了有機認證。冷鮮牦牛肉和藏羊肉通過了有機產品認證,20種牛羊肉產品通過了綠色食品認證。
產業結構單一,牛羊養殖高效化、標準化、工廠化程度偏低,養殖主體多且規模小,有些甚至空殼運行,一系列因素導致天峻牛羊肉聲名在外,消費者卻很難吃到天峻牛羊肉。
針對短板不足,天峻縣通過股份制改造和推廣高效養殖技術,有效彌補了短板。梅隴生態畜牧專業合作社是天峻縣規模化生產、專業化分工、集約化經營、產業化發展成功典范。
梅隴村位于新源鎮東部布哈河北岸,全村草場面積8666.7公頃,是一個以藏族為主體的純牧業村,全村共90戶255人。
記者走進梅隴村村史館,一張張照片、一組組數據、一件件實物,展示出這個村子的不同凡響。
早在2008年,梅隴村黨支部領辦成立生態畜牧專業合作社,動員牧戶以草場承包經營權、牲畜折價入股,實行統一經營、利益共享的集體發展模式,實現了牧業增效、牧民增收。
在生態畜牧業發展進程中,村黨支部發現草場面積少,直接導致牲畜總量小,合作社成員增收緩慢。
經過10年發展,合作社有了一定的積累,村黨支部將發展目光瞄向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在縣城開火鍋店,在西寧市區購置商鋪、開設賓館,聘請專業經營團隊經營,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2021年,梅隴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8000元,成為天峻縣人均收入最高的村子。
梅隴生態畜牧專業合作社的運營模式,打破傳統放牧方式,引發思想觀念大轉變。
傳統牧業,草膘牛羊只放牧,不會補飼補料,畜棚也是最原始的圍欄,沒有任何保溫保暖措施。如此一來,高寒氣候環境下,羔羊成活率降低,冬春季牛羊掉膘嚴重,種畜近親繁殖,品種退化,夏季幾乎不出欄,只能等到秋季。
梅隴生態畜牧專業合作社將草場劃分成四季牧場,優化種群結構,推進種畜串換,興建保暖畜棚,適當補飼補料。
天峻生態畜牧產業“梅隴”模式,走出了一條高原畜牧產業發展的成功之路,也為畜牧業產業結構升級提供了可借鑒可復制的經驗。
天峻縣針對各村生態畜牧專業合作社發展參差不齊,甚至有空殼運行的問題,借鑒梅隴生態畜牧專業合作社的成功模式,以全縣62個村為單位,改制為股份制合作社,成立天峻縣玉舟生態畜牧專業合作社聯合社,進行統一管理,統一運營。
生態畜牧業持續向好,天峻縣省級有機綠色生態畜牧業產業園已獲批,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建設全力推進。預計到2025年,天峻縣有機生態牧場達到10家,標準化生產基地達到15個,有機溯源認證牦牛5萬頭,藏羊20萬只以上,牦牛肉、藏羊肉產量分別達到6000噸和3000噸。
遍布于天峻縣各村的生態畜牧專業合作社,是天峻縣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重點示范縣的力量之源,源頭充沛,保證了重點示范縣越走越遠。
延長牛羊肉產業之鏈
——天峻縣整合涉農資金和鄉村振興資金,引進社會資本,探索“政府+社會+合作社+牧民”的發展模式,全方位拓寬融資渠道,重點以畜牧業龍頭企業為依托,推進牛羊肉精深加工,積極推進萬(頭)只牦牛藏羊標準化養殖基地建設,延長牛羊肉產業鏈
對于天峻縣而言,牲畜存欄近百萬頭只,如此體量放在全省,算得上是畜牧業大縣。面臨的現實問題是活畜流向省內外市場,影響本土牛羊肉屠宰、精深加工、銷售企業發展,不利于牛羊肉品牌的塑造。
青海湖源牧業開發有限公司是天峻縣惟一的農牧業省級龍頭企業,是牛羊肉屠宰及精深加工產業融合的示范點,企業本應有豐富的資源,發展應該順風順水,實際情況并非如此。
公司總經理武海晶,早年在天峻縣經營煤炭生意。2010年,天峻縣將發展的重心從煤炭為主的第二產業轉移到生態畜牧業,武海晶看準當地畜牧業稟賦,轉型成立了青海湖源牧業開發有限公司。
公司設計年屠宰加工能力為羊40萬只、牛5萬頭,預計年屠宰牲畜量雖然達不到上限,起碼能達到加工能力的一半。事實卻是公司正式運營至今,屠宰量逐年下滑,最多的一年只屠宰了7萬只羊、1萬頭牛。
2021年,屠宰量為1萬只羊和3000頭牛,盈利13萬元。這樣的效益對于一個農牧業龍頭企業來說,微乎其微。
這也是讓武海晶最頭疼的事情,天峻的牛羊肉走向外地市場,溢價能達到20%,而且需求量很大,始終供不應求。
一方面,這是受傳統思想觀念的影響,養殖大戶或者合作社,每年牛羊集中出欄在九月份左右。
另外一方面,就是“截胡”,省內外牛羊肉加工企業直接上門,從牧民或合作社手中購買活畜。對于牧民來說,將活畜交到收購商手中,省了不少麻煩。
細究原因,天峻縣偌大的一個生態畜牧業大縣,具備屠宰加工銷售能力的企業寥寥無幾,可選擇性不強。很多小作坊小企業即便具備屠宰能力,但缺少相應的資質,牛羊肉只能在縣域內銷售。
據統計,每年從天峻縣運走的活畜,羊的數量在16萬只左右,牛的數量在1.5萬頭上下,這對本土牛羊肉屠宰加工企業來說,是非常致命的。
政府層面也注意到這個問題,曾想了一些辦法,如牧民和合作社只要將牛羊交到當地的屠宰企業進行屠宰加工,每斤牛羊肉補貼1元錢,“截胡”的情況雖有好轉,但這項舉措兩三年后因縣政府財政緊張就終止了。
今年,天峻縣結合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重點示范縣的創建機遇,整合鄉村振興扶持資金,打造了千只藏羊和千頭牦牛基地各2個,交付給運行狀況良好的合作社經營,合作社與企業簽訂牛羊收購屠宰加工銷售協議,實現養殖戶與企業共贏。
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重點示范縣的建設,讓武海晶看到了曙光,堅定了將天峻牛羊肉銷往全國各地的信心。在政府的支持下,青海湖源牧業開發有限公司與實力強勁的生態畜牧專業合作社簽訂收購協議,吸收鄉村振興扶持資金2700萬元,打造萬只藏羊養殖基地,養殖、屠宰、加工、銷售,延伸牛羊肉產業鏈,提升牛羊肉附加值。
目前來說,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轉變,海西州支持生態畜牧業發展的項目向天峻縣傾斜,天峻縣將生態畜牧業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推動畜牧業產業發展。
培育乳制品之基
——天峻縣立足有機農畜產品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進奶制品標準化生產,提高畜產品附加值,采取分點收購、集中加工、統一銷售的模式,建立了一整套畜產品加工生產體系,放大農畜產品輸出的輻射效應
乳制品是畜牧業延伸鏈的重要組成部分。省內外市場,時常能聽到青海的牛羊肉如何好,卻很少聽說青海的牛奶和酸奶。
就目前青海省市場而言,群眾認可度高的牛奶和酸奶有“天露”和“小西牛”,乳制品品牌效應有待提升。
青海省打造以牦牛藏羊為主體的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主陣地在青南牧區,青南牧區的一個州、縣牲畜動輒上百萬元,卻沒有打造出一個叫得響的乳制品品牌,乳制品只在當地市場銷售,這究竟是為何?帶著問題,我們探訪了天峻縣織合瑪鄉達爾那生態畜牧專業合作社。
達爾那生態畜牧專業合作社2014年成立,49戶牧民入股,整合1500頭牛,2000只羊,9333.3公頃的草場。
合作社成立之初,大家都沒經驗,合作社的管理也不規范,還是按傳統模式經營,一年下來雖有效益但不明顯。
后來,合作社理事長尕給加借鑒梅隴生態畜牧專業合作社的運營模式,進行了股份制改造,將合作社牛羊草山按照特定比例折合成股份,利用40萬元政策扶持資金修建改進了牛羊畜棚,聘請了專業的會計管理合作社資金,放牧、擠牛奶、剪羊毛等工作崗位也都安排了專門人員……這些辦法極大提高了股東的積極性。
2021年,合作社收入達到了350萬元,其中,牛奶和酸奶的銷售達到了90萬元。僅乳制品一項收入,放眼天峻縣生態畜牧專業合作社寥寥無幾。
“對于牧區而言,擠牛奶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雇人成本高,牦牛奶產量低。如果雇人擠牛奶,甚至會出現入不敷出的情況。”尕給加解釋。
達爾那生態畜牧專業合作社之所以會盈利,是因為合作社將母牛劃分為25個群體,分給合作社25戶牧民養殖,每戶牧民每天向合作社上交12公斤牛奶,溢出部分作為牧民收益。化整為零,一方面緩解了擠牛奶的壓力,每戶牧民家的女主人可單獨完成,另一方面刺激養殖戶的積極性。
合作社將收上來的牛奶運往縣城的乳制品銷售點進行銷售。天峻雪域阿米章格爾糌粑商貿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個銷售點。銷售點每天賣出的150公斤牦牛奶,一半來自自家經營的合作社,另外一半則來自其他合作社放在店里代銷。
天峻縣有很多類似的銷售點,總的來說,這樣的銷售點還是好的,起碼有固定店鋪。還有很多擺攤銷售,牦牛奶和酸奶裝在白色桶里,沒有任何產品信息,這樣的產品不可能走向更廣更高端的銷售平臺。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狀況,從大環境來說,整個天峻縣沒有一家乳制品加工企業,很多是自產自銷小作坊的生產加工模式。當地群眾或是上班族,走親訪友時會帶一兩桶牦牛奶和酸奶,但因存放時間限制,牦牛奶和酸奶走出縣域的量微乎其微。
另一方面,對于合作社而言,擠牛奶人工成本高,即便擠了牦牛奶,銷售也是難題,只擠少量的牦牛奶自給自足,有些小牛犢兩三歲時還在吃奶。
天峻縣政府意識到乳制品的重要性,將乳制品納入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重要部分,實施乳制品加工基地及奶站建設項目。
針對短板缺陷,今年,天峻縣重點布局,整合鄉村振興資金1800萬元,在全縣牧業鄉鎮設立了8個奶站,集中收購鄉鎮所屬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牦牛奶,從根本上打消牧民群眾牦牛奶銷售渠道的問題。
同時,打造天峻縣乳制品加工基地,引進省內外優勢企業,建成乳制品加工廠,推進乳制品標準化生產,提高畜產品附加值,打造“天峻牦牛奶”品牌。
我們也堅信,用不了幾年,天峻縣乳制品將會從“養在深閨人未識”轉變為“天下誰人不識君”。
今年乃至今后一個時期,天峻縣將立足現有的生態畜牧業一產基礎優勢,以工業化的思維謀劃生態畜牧業,加快推進畜牧業產業結構調整,推動生態畜牧業產業向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和綠色化方向發展,實現農牧民從單一的種植、養殖、生態看護向生態、生產、生活良性循環的轉變,主動融入產業“四地”建設。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黃河流域自貿試驗區聯盟在濟南啟動
由山東提出倡議并聯合沿黃其他8省(自治區)組成的“黃河流域自貿試驗區聯盟”(以下簡稱“聯盟”)8月23日在濟南正式啟動。聯盟旨在發揮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優勢,賦能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 [詳細] -
中國沿黃流域“抱團”前行 區域發展引擎力再升級
啟動黃河流域自貿試驗區聯盟(以下簡稱“聯盟”),推出56條促企業發展優質服務事項,簽約30個產業合作項目……[詳細] -
今年青海已累計增殖放流各種魚類2185萬尾
24日,記者從青海省農業農村廳獲悉,自今年“全國放魚日”以來,青海省已累計向長江、黃河流域增殖放流花斑裸鯉、重口裂腹魚、齊口裂腹魚75萬尾,放流青海湖裸鯉2110萬尾。[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