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建設美麗門源 打造青海北部生態高地
2021年,在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青海代表團審議現場,全國人大代表孔慶菊向習近平總書記展示了關于祁連山國家公園雪豹和荒漠貓的兩張照片,一時間引起各大媒體的關注。這背后,是海北藏族自治州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努力打造青海北部生態高地的生動實踐和不懈努力。
門源回族自治縣地處祁連山腹地,生態地位重要,生態資源得天獨厚。近年來,立足“三個最大”省情定位,門源縣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青海工作的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著眼“五個示范省”建設和產業“四地”建設發展藍圖,全面推進祁連山南麓門源片區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和“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態保護修復試點工作,認真開展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在堅持生態保護優先的前提下,積極發展綠色農牧產業和高原生態旅游業,大力促進產業結構綠色轉型,下功夫打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換通道,努力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經濟優勢、發展優勢,使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門源大地開花結果。
通過全縣人民的共同努力,門源生態環境越來越好,一些珍稀野生動物頻頻現身,浩門河畔的好山好水好風光正成為門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靚麗底色。但總體來看,與新形勢新任務相比,門源在統籌推動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之間,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比如:綠色農畜產品精深加工能力弱,產業鏈條不長,農畜產品仍存在“優質不優價”的問題;現有景區景點主要以自然生態觀光為主,缺乏參與性、休閑性、娛樂性、創意性旅游產品,文旅產業融合度還不夠高;祁連山國家公園門源境內涉及的森林管護面積大,山大溝深,縱深長、跨度大,面臨著資源保護和行政執法任務重的問題等等。
思路決定出路。我們要堅持問題導向,緊緊依靠門源縣獨特的生態資源和特色優勢,再接再厲,奮發有為,在實踐中尋找解決問題的舉措辦法,為門源打造青海北部生態高地探索出可行路徑,切實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引領美麗門源建設,創造更加宜居、更加宜業、更加宜游的新門源。
注重落實制度機制,奏響生態文明建設的“最強音”。立足縣情實際,從“國之大者”的角度,自覺扛起生態環境保護責任,高站位謀劃,落實好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清單,完善生態文明評價考核監管體系,健全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和責任終身追究制度,積極構建草原、濕地、森林、荒漠等全覆蓋、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全面落實第三輪草原生態保護獎補政策,探索縣域草原保護和草畜平衡、禁牧休牧機制,使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成為干部群眾的自覺行動。全面鞏固祁連山南麓門源片區生態環境綜合整治成果,嚴格落實林(草)長制、河湖長制,持續開展農牧區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廁所革命和國土綠化等工作,不斷提升全縣生態環境質量。大力引導發展林下經濟、生態旅游、生態管護等產業,推動生態保護價值有效轉化,力爭打造“兩山”理論轉化先行縣。
注重壯大綠色產業,奏響綠色發展的“交響樂”。發展是第一要務。但是既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增長,也不能守著綠水青山坐吃山空。要圍繞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實施增糧穩油強菜擴飼、牧業提質增效、優勢種業振興行動,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和農業產業強縣,探索“園、企、社、網、游”合作共贏模式,促進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農工貿一體化發展。積極培育壯大火焰蔘、中藏藥材、西門塔爾肉牛、冷水魚等特色種養業,把食用菌產業作為農字1號工程抓實抓好,大力發展農畜產品及中藏藥加工等特色輕工產業,培育綠色園區、綠色工廠,提升農畜產品精深加工能力,延伸產業鏈條,推動農牧產業高質量發展,逐步實現優質優價。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新型高素質職業農牧民培育工作,健全各類人才服務鄉村振興長效機制,高標準打造一批鄉村振興試點村,建設美麗鄉村,留住美麗鄉愁。
注重文旅融合共進,奏響高原生態旅游的“奮進曲”。門源縣旅游資源豐富,區域優勢突出,是全省發展全域全季旅游條件最好、優勢最大的地區之一。要搶抓青海打造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的重大機遇,將旅游產業作為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立足于打造全域全季全時旅游目的地,按照“宜融則融、能融盡融,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新理念,全力推動文化旅游在更深層次、更高水平上融合發展。依托油菜花海、錦繡山川、一江清水、森林草原、冰天雪地、民俗文化、特色美食等獨特旅游資源和交通優勢,做足生態文章、花海文章、冰雪文章,高標準、高起點規劃打造全域全季旅游,爭創省級全域旅游示范縣。以百里花海景區為核心,深度整合華熱婚俗、回族宴席曲、眉戶戲等文化資源,有效融合雪山、草原、森林、濕地等自然資源,推動“百里油菜花海”爭創5A級景區工作,提升聚陽溝、照壁山、東旭村、魚兒山等景區品質,高質量辦好油菜花文化旅游活動、崗什卡滑雪登山大師賽等旅游推介活動,深度開發全季旅游產品,點亮夜間經濟,做足假日經濟,打響舌尖上的門源,全力推進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工作,使門源的美麗風景進一步變身為“美麗經濟”。
注重國家公園試點,奏響生態文明建設的“主旋律”。充分認識開展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重大意義,在消除地質災害隱患、有效恢復自然植被的同時,持續完善“村兩委+”社區參與共建共管共享機制,按照“科學規劃、群眾自愿、分期分批、有序推進”的原則,穩步推進生態移民搬遷工作,積極配合實施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示范省建設三年行動,充分發揮好國家公園寺溝綜合性科研監測平臺、仙米鄉聚陽溝生態科普館等的作用,完善“科研+國家森林公園”建設體系,推動祁連山國家公園建設共建共享,扎實開展國家首批草原自然公園試點建設,謀劃推進蘇吉灣草原自然公園試點建設,力爭打造“兩山”理論轉化先行縣。同時,充分利用手持終端和三防監控等科技設備,有效解決行政執法任務重等問題和資源巡護中遇到的其他各種問題,為巡護工作提供有力科技支撐;通過宣傳環保知識、國家生態保護相關法律法規,持續強化保護區周邊群眾的生態保護意識,為今后持續深入開展公園管護工作奠定堅實的群眾基礎。
(作者單位:海北藏族自治州門源縣委黨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云享云自然——線上領略祁連山之美
青海省林業和草原局、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省管理局聯合青海省教育廳、共青團青海省委、青海省環境教育協會、祁連山自然保護協會開展了“云享、云自然——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自然教育云課堂”系列線上課程活動。 [詳細] -
新華全媒+ | 蟲草采挖季:雪域高原的生態饋贈
比如縣是西藏重要的冬蟲夏草產地,采挖蟲草是當地不少牧民的重要收入來源。最近又逢蟲草采挖季節,牧民和往年一樣,聚集到然木塘村蟲草采集點,用雙手接受雪域高原的生態饋贈。 [詳細] -
祁連山南麓木里保障區開展生態修復人工增雨作業
記者30日從青海省氣象局獲悉,為改善祁連山南麓木里保障區內生態環境,青海省氣象部門積極開展生態修復人工增雨作業。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