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國家公園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效
截至目前,青海省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面積占該省總面積的38.42%,全省64.3%的濕地、30.7%的森林、85%的野生動物棲息地納入自然保護地管理,在全國率先建立了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國家公園建設實現重大突破,取得階段性成效。
近年來,青海啟動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示范省建設,在全國率先完成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圓滿完成三江源和祁連山兩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任務。三江源國家公園正式設園,成為全國首批、排在首位、面積最大的國家公園。祁連山國家公園試點通過國家評估驗收,青海湖國家公園已正式納入國家創建規劃,昆侖山國家公園前期工作正扎實推進,在打造青藏高原國家公園群上邁出了實質性一步。
“五年來,全省森林覆蓋率由6.3%提高到7.5%,草原綜合植被蓋度由54.2%提高到57.8%,荒漠化土地年均減少15.3萬畝、沙化土地年均減少17.1萬畝,重點沙區實現“沙逼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根本性轉變。”此前,青海省林草局副局長高靜宇在青海省第十四次黨代會新聞發布會上介紹說。三江源濕地面積增加1.1萬平方公里,青海湖水體面積實現連續15年增長,全省濕地面積穩居全國首位,濕地保護率達到64.3%,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2個百分點,青海每年為下游輸出源頭活水超過900億立方米,成為流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堅強保障。
同時,野生動物棲息環境顯著改善,種群數量明顯增加,藏羚羊由最低時的不足3萬只恢復到7萬多只,普氏原羚從300多只恢復到2700多只,青海湖鳥類種數由189種增加到223種。全省生態環境實現了從惡化到持續向好的歷史性、全局性、轉折性變化。
青海始終堅持推動國家公園示范省建設成果更多惠及群眾,增進群眾綠色福利和生態福祉。該省設置生態管護崗位持續穩定群眾增加收入,全省設置草原、森林、濕地生態保護公益崗位14.51萬個,其中生態扶貧管護公益崗位4.99萬個。尤其是三江源國家公園實現園區“一戶一崗”,17211名生態管護員持證上崗,僅此一項人均年收入增加了2.16萬元。牧民放下牧鞭,守護江源,成為穩定就業的生態管護員,有力帶動小康水平穩步提升。
同時,青海全面落實森林生態效益、天保工程、退耕還林、濕地等生態補助政策,持續穩定增加群眾政策性收入,2021年直補農牧民各類生態保護補償資金11.4億元。
此外,青海積極推廣以工代賑,增加群眾勞務收入,2021年該省生態保護修復和林草產業建設工程帶動79萬名農牧民家門口務工,其中帶動脫貧4.7萬人、人均增收3110元。
近年來,青海科學合理利用國家公園和各類自然保護地生態資源,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經濟林、生態旅游、種苗繁育、中藏藥材、特色雜果、林下種養和林家樂等特色產業,2021年該省林草產業產值達到394億元,占全省GDP的10%以上。在生態保護和建設帶動下,國家公園所在地區全面轉向以生態環保為導向的綠色經濟發展模式,近年來平均增長率達到10.3%。
“我們堅持生態保護與民族團結進步融合發展,發揮各族群眾在保護生態環境中的積極作用,以生態保護建設促進民族團結和諧。”高靜宇表示。
據悉,三江源國家公園在園區53個行政村成立村級生態保護專業協會,安排三江源地區農牧民子女在西寧接受中職學歷和就業技術教育,增強就業創業能力。祁連山國家公園在全國首創“村兩委+”社區共建共享模式,將生態保護、宣傳教育、民生發展、民族團結融為一體,其中農牧民生態管護員1200名。海北藏族自治州依托祁連山家公園體制試點和青海湖國家公園創建,啟動國家公園示范州建設,組織各族群眾在空閑地、四邊地、社區、庭院等共同營造“民族團結林”,形成了各民族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的格局。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青海啟動《濕地保護法》宣傳月活動
活動期間,青海還將集中開展線上在線答題、專題座談會、最美濕地評選、專題培訓、濕地自然教育、主題宣傳等系列活動,引導全社會共同參與濕地保護。 [詳細] -
青海:多措并舉為生物多樣性保護注入動力
目前,青海全省普氏原羚數量由原來的不足300只增加到現在的2800只、藏羚數量增加到7萬余。據相關研究統計,目前青海全省有16個自然植被型、83個植被亞型。[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