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引大濟湟工程啟動魚類增殖放流
圖為增殖放流站引進魚類。 談林明 攝
中新網記者1日從青海省水利部門獲悉,青海引大濟湟工程魚類增殖放流站日前正式引進首批魚類,旨在維護河流生態,確保工程生態基流水生態環境健康穩定。
據悉,“引大濟湟”工程從祁連山脈的大通河引水,穿越達坂山進入湟水流域,主要由“一總、兩庫、三干渠”等組成。
按照青海省引大濟湟工程環評批復,引大濟湟工程魚類增殖放流站于2020年5月已全部建成,進行了為期8個月的調試運行工作,并順利通過了工程環保專項驗收。
據中新網記者了解,該增殖放流站承擔著引大濟湟石頭峽水庫、調水總干渠、黑泉水庫、松多水庫等子項目的全部增殖放流任務,主要增殖放流黃河裸裂尻、花斑裸鯉、極邊扁咽齒魚、擬鯰高原鰍及厚唇裸重唇魚等魚種。
上述增殖放流站,近期放流規模為24.2萬尾/年,遠期放流規模為33.5萬尾/年。
據悉,引大濟湟六大子項目工程即將全面建成,進入運行管理的軌道,魚類增殖站的正式投運,將進一步加強工程生態水環境的保護力度。這也是統籌生產、生活、生態用水,進一步優化工程調度,加強受水區節水、減污和水資源保護,使工程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有機統一。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青海隆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首現赤頸鶇
記者5日從青海多美生態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獲悉,受隆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站委托,該公司日前在隆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開展鳥類調查,首次發現赤頸鶇。 [詳細] -
推進黃河青海流域生態保護和 高質量發展的幾點建議
近年來,青海省全省上下認真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探索走出了一條富有青海特色的黃河保護治理新路子,取得了顯著成績,但也存在一些困難和短板亟待加強,提出以下建議。 [詳細] -
青海省第41屆“愛鳥周” 線上系列宣傳活動正式啟動
以“守護藍天精靈,共享美好家園”為主題的青海省第41屆“愛鳥周”線上系列宣傳活動正式啟動,旨在通過“愛鳥周”宣傳鳥類知識,培養大家愛鳥護鳥意識,養成愛鳥護鳥習慣。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