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江源水域——長江青海段水產種質資源本底調查紀略
治多縣通天河與楚瑪爾河交匯處。通訊員 劉思嘉 攝
2020年10月至2022年初,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省漁業技術推廣中心和長江青海段玉樹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各級漁業漁政管理部門,在長江源區的沱沱河、楚瑪爾河、通天河和瑪柯河等水域,聯合開展“長江青海段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水生生物資源本底調查”。
“長江被譽為我國淡水漁業的搖籃、魚類基因的寶庫,青海省地處長江源頭,調查和保護好源頭水生生物資源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青海省農業農村廳漁業漁政管理局局長閻高峰說。
2021年3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正式實施。明確規定“國務院農業農村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和長江流域省級人民政府建立長江流域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數評價體系,組織開展長江流域水生生物完整性評價,并將結果作為評估長江流域生態系統總體狀況的重要依據。長江流域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數應當與長江流域水環境質量標準相銜接。”
隨后,青海省農業農村廳制定“青海省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效果評價辦法”并部署“長江青海段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水生生物資源本底調查項目”。2021年10月初正式立項。“這是近30年來,首次針對長江青海段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水生生物最完整系統的本底調查,建立了目前最為詳細的數據庫,為科學評價長江禁漁成效和科學管理水產種質資源提供了重要依據。”閻高峰對開展該項目的背景和意義感觸頗深。
調查項目的負責人——博士生導師趙凱說:“開展調查的區域均在高寒缺氧的玉樹州和果洛州,大部分地處海拔4000米以上,為了盡可能符合調查樣點的設置要求,考察流域要涵蓋每一個典型水域。”回想起和隊員們沿沱沱河、楚瑪爾河、通天河、瑪柯河等長江干、支流和主要河流交匯處、河灣、河灘等典型水域展開野外工作的情形,他記憶猶新。
“我們無數次克服高原缺氧、地形復雜、路途艱辛等困難,得到了第一手資料。”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的青年博士王賀崐元回憶道,隊員們親手進行魚體生物學數據測量;采用水生浮游生物分析儀器,分析河流和底泥水生浮游動植物;利用水質檢測設備,檢測水體元素成分、評價水質質量……較為全面地掌握了長江青海段魚類的物種組成與多樣性、地理分布格局和歷史變化,科學地提出了土著魚類的保護和恢復建議。
歷時一年多,調查組的成員對4個長江青海段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以及保護區以外水域深入調查,范圍涵蓋5083公頃保護區的核心區。他們把一份份珍貴的野生魚類標本、活體樣本、DNA材料、河流底泥、水質樣本、調查圖片收集到研究所,為保護區內外共20多種受保護魚類建立了物種名錄,確定物種分布區,劃定重點保護水域,為所收集的600多份DNA樣品建立了種質資源庫。
調查彌補了30多年長江青海段魚類調查空白。首次開展長江青海段魚類多樣性、遺傳多樣性和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數等分析內容;首次針對楚瑪爾河和瑪柯河的魚類進行調查,調查區域涵蓋了有魚類歷史記載的區域和尚未開展過調查的區域;首次結合保護生物學理論劃分了長江青海段魚類多樣性保護單元,并初步形成了《長江青海段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水生生物資源本底調查報告》《長江青海段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水生生物名錄》等重要成果。建立了一部最新、最完整的長江源水生生物和水產種質資源數據資料檔案。
2022年1月13日,項目取得階段性成果,并通過了由青海省農業農村廳組織的專家組驗收。
在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的會議室里,一幅寫有“保護高原魚類、共筑生態文明”的錦旗十分顯眼,這是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農牧綜合執法大隊送來的禮物。趙凱告訴我們,開展水生生物資源本底調查的工作,得到了當地政府和各族群眾的大力支持,同時他們發現,近年來當地對水生生物及其棲息地生態環境保護的成效明顯,生態文明建設深入人心。
2018年以來,青海省政府和省農業農村廳先后出臺了《關于加強長江青海段水生生物保護工作的實施意見》《關于長江流域青海段禁捕通告》《青海省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效果評價辦法》等各項政策法規,嚴格落實禁捕管理各項舉措,積極開展土著魚類增殖放流,強化水生生物資源及漁業水域環境監測。
調查組經過對長江源區設置的24個監測點位和重點水域水生生物環境水質實施監測證實,長江源區青海段符合《漁業水質標準》和《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Ⅱ類,長江水系的長絲裂腹魚、齊口裂腹魚等珍稀魚類得到了全面保護,魚類的完整性和物種的棲息環境逐年改善。
玉樹市的阿紅川菜館老板說:“我們店從來不烹制長江魚的菜肴,這是犯法的!”在果洛州的許多縣城、鄉鎮和人員聚集區“嚴禁采購、銷售和加工來自禁止捕撈水域的非法捕撈漁獲物”“嚴禁餐飲單位經營長江野生魚、長江野生江鮮”等宣傳標語和圖片隨處可見。
在一個生態脆弱地區,保護并延續自然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穩定性實屬不易。閻高峰充滿信心地說:“到目前,青海省長江流域和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等重點水域實現全面禁捕,保護區建設和監管能力顯著提升,保護功能充分發揮;重要棲息地得到有效保護,重點地區的環境修復取得實質性進展,水生生物資源恢復性增長,沿江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成為普遍共識,共抓大保護格局基本形成,階段性成效開始顯現。”
一件件魚類標本、一袋袋水體底泥樣本、一張張原色魚類照片……孤立地看,價值是有限的。但是,多年的心血疊加起來,就成了一部無可替代的長江青海段水生生物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歷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矗立”盆地 海南之高
居于“三江源生態保護區”和“青海湖自然保護區”腹心區域的泛共和盆地,不僅與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息息相關,而且與“綠色轉型”時代背景緊密契合,“三大生態圈”的生態地位更加凸顯。[詳細] -
青海:“合力”守“水塔”,生態護長流
三江源,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青海省南部,是我國淡水資源的重要補給地,每年向中下游輸送600多億立方米清潔水,有“中華水塔”之稱。 [詳細] -
氣溫偏高致三江源多地氣象干旱 黃河源頭重度干旱
記者12日從青海省氣候中心獲悉,受前期氣溫偏高影響,導致青海湖流域大部、三江源部分地區出現輕到重度氣象干旱,降水量較常年同期偏少八成以上。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