錨定“高質量” 對標“高顏值”
定結,藏語意為“水底長出”,這里水草豐美,分布有大面積的濕地。近年來,日喀則市定結縣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在產業發展、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方面不斷發力,使農牧區環境明顯改善,農牧民生活質量顯著提高,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步伐。
郭慶村:產業發展拓寬致富路
來到定結濕地,環境幽靜,河道蜿蜒,加上遠處的皚皚雪山,一幅令人心曠神怡的山水畫就呈現在眼前。定結縣薩爾鄉郭慶村就坐落于此,草場資源豐富。
2020年,郭慶村以“牲畜+草場流轉+現金”入股的模式,建立了匹林瑪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目前養殖綿羊6000只。
“入股合作社前,家里年收入有2萬元左右。我家以綿羊入股合作社后,一年收入有10萬元。”郭慶村村民邊巴高興地告訴記者。
截至目前,合作社共出欄綿羊1300只,凈收入76.6萬元,同時解決8名群眾的就業問題,使102戶群眾增加了勞務輸出收入。
把群眾聚在產業鏈上,讓群眾富在產業鏈上,是定結縣的發展思路。近年來,定結縣依托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壯大特色產業,加快建設青稞、雞爪谷、藏香豬、藏雞、珠峰牛羊、黃牛改良、黑金耳等產業基地,拓寬了群眾的致富路。
“定結縣現已申報‘十四五’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規劃類項目40個,總投資為3.98億元,其中包括產業類項目17個、總投資為1.42億元。”定結縣縣長次瓊告訴記者。
芒熱村:鄉風文明煥發新氣象
芒熱村位于定結縣江嘎鎮,是遠近聞名的“文明村”。走在芒熱村,平坦的水泥路上看不到任何垃圾,村前種著4000多株小白楊,村后是一片廣闊的濕地。
“別看我們村現在這么漂亮,以前就只有一條又窄又彎的小土路,下大雨時,泥濘的路上到處散落著各種垃圾。近年來,全鎮積極開展美麗鄉村建設,推進人居環境治理,鄉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這一切,都與村規民約息息相關。”芒熱村第一書記格桑羅布說。
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在芒熱村黨群服務中心,墻上掛著“綜合治理評分星級公示圖”,旁邊是藏漢雙語的《村規民約》,從村務公開到環境衛生整治,從婚喪嫁娶到鄰里糾紛調解等,都有明確的規定。
今年28歲的阿旺是芒熱村人,之前他是村民口中的“懶漢”“醉漢”。經過村“兩委”多次勸導和《村規民約》的約束,如今,阿旺不僅戒了酒,還在日喀則市學起了木工。“家里的木制家具大多是阿旺制作的,前段時間還給我匯了1萬多元。”阿旺的母親高興地告訴記者。
多年來,芒熱村不斷完善《村規民約》,將其作為村民工作生活的規范和鄉村治理的重要抓手,促進了村莊和諧發展,增強了農牧民群眾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那塘村:生態改善增強幸福感
走進依山傍水的定結縣陳塘鎮那塘村,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座錯落有致的藏式小院,硬化村道干凈整潔。
那塘村地處珠穆朗瑪峰東南側陳塘溝內,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野生動植物豐富。近年來,那塘村在發展產業的同時,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始終把生態保護擺在首要位置。
尼瑪羅布是那塘村一名護林員。他告訴記者:“我們每個月至少要巡山兩次。當地的野生動植物很多,需要有人來守護。我很喜歡這份工作,希望能用自己微薄的力量,為生態環境保護作出貢獻。”
近年來,那塘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通過張貼倡議書、微信群推送、村規民約規范和入戶宣講等方式,不斷增強群眾的生態文明意識。同時,該村還設置了護林員、草監員等生態崗位,負責當地動植物的巡查與監管。
如今,一系列富民利民的鄉村振興舉措在定結縣個個鄉鎮、村居落地開花,這里的各族群眾也正在新征程上闊步前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日喀則市定結縣薩爾鄉合隆村:“紅色”黨建引領“綠色”發展
為該村苗圃合作社培育種植樹苗16萬余株,試驗苗1500余株,預估合作社收益達150萬元,每戶分紅2.5萬元,人均達6000余元。[詳細] -
“這里麻鴨成群鳥翩躚”——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定結縣濕地保護工作見聞
據統計,定結縣境內擁有44萬畝濕地,素有“濕地王國”之稱。其中,葉如藏布濕地是珠穆朗瑪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定結縣片區重要濕地之一。 [詳細] -
2021年中華環保世紀行——西藏行檢查組在日喀則調研
檢查組在日喀則期間,實地查看了南木林縣達孜鄉康瑪村、奴瑪鄉卡倉村林地、定日縣絨轄鄉、朋曲河萬畝生態林、定結葉如藏布濕地、白朗縣年楚河流域等地,檢查生態環保工作開展情況。[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