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到云南昭通越冬黑頸鶴超1900只 創歷史最高記錄
記者26日從“COP15春城之邀”云南生物多樣性保護系列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云南省黑頸鶴種群呈現穩定增長趨勢,2020年到云南昭通越冬的黑頸鶴數量高達1900多只,約占世界黑頸鶴總數的六分之一,創歷史最高紀錄。
云南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但同時多樣性和脆弱性并存。黑頸鶴作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是屬于極小種群物種的珍稀鶴類,其生存現狀受到廣泛關注。
云南省昭通市人民政府黨組成員、副市長王東鋒介紹,作為昭通的明星物種,黑頸鶴主要分布于昭通市昭陽、巧家、永善3縣區。其中,昭陽區的大山包濕地公園是黑頸鶴越冬棲息的主要場所,監測數據顯示,2020年來此越冬的黑頸鶴種群數量超過1700只。
記者了解到,為扎實推進黑頸鶴保護的各項工作,云南昭通建立了大山包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立大山包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設立大海子、跳墩河等5個管護站,并建成濕地科研監測中心、黑頸鶴科普宣教館、黑頸鶴行為研究監測隧道、野生動物救護站等一大批保護管理基礎設施。同時,為給黑頸鶴越冬提供更好的棲息場所,在強化日常巡護監測的基礎上,開展人工種草、濕地修復、沖蝕溝生態治理、黑頸鶴食物源基地建設等項目,建成水質凈化池1.53公頃、恢復濕地608.78公頃、建成黑頸鶴食物源基地30公頃。
值得一提的是,相關部門還實施了人工投食救助。大雪覆蓋期間,在黑頸鶴保護區設立人工投食場所,為黑頸鶴投放玉米、土豆等食物,確保黑頸鶴越冬和遷徙安全。在做好藥物、器件儲備的基礎上,及時救治傷病鶴,目前已成功救活傷病鶴50余只。
除此之外,云南昭通還依托大山包黑頸鶴科普宣教館、濕地、隧道等資源,深化與云南大學、西南林業大學等科研院校合作交流,以“世界濕地日”“愛鳥周”“迎鶴節”等為契機,采取知識講座等形式,普及鳥類識別、濕地保護各類生態知識,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黑頸鶴的意識,接受教育的公眾累計超過10萬人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云南普達措:探路幸福“彼岸”的國家公園
普達措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是中國大陸最早借鑒國外經驗,率先開展國家公園研究的“試驗田”。多年來,位于云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的普達措,探索貧困地區國家公園發展的自養模式。[詳細] -
云南加強法治支撐護航生物多樣性保護
記者從17日舉行的云南生物多樣性保護法治建設專題新聞發布會上獲悉,近年來,云南不斷加強法治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有效支撐,僅檢察機關3年多就起訴涉動植物犯罪案件5011件6461人。 [詳細] -
云南納帕海生態效益補償顯成效 今年共監測到鳥類55種4770只
9月11日,COP15云南生物多樣性主題采訪行——“賞味春城·探秘香格里拉”主題采訪活動來到迪慶藏族自治州,探訪納帕海省級自然保護區的生物多樣性。[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