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經濟”治沙新模式綠了青海湖
青海湖流域的沙化土地是青海省生態保護建設的重點之一。青海大學農林科學院試驗出“生態+經濟”治沙新模式,鎖住流域黃沙,讓一個個頑固的沙丘乖乖在現代科技面前低頭。
青海大學農林科學院承擔的“青海湖流域沙化土地綜合治理技術集成示范”項目,建立了“生物沙障+喬木+灌木+草本+中草藥植物”綜合防沙治沙試驗示范區,采用種植燕麥、小麥和青稞沙障技術,具有投資少、見效快、固沙效益好的特點。項目實施中,篩選出喬灌草藥適宜青海湖高寒沙區的固沙植物,采用喬木高桿深栽、灌木實生苗造林、草本搶墑直播等植被建植技術,成活率達到85%以上,保存率達80%。研發了麥草方格沙障+烏柳造林、麥草方格沙障+金露梅(銀露梅)+中間錦雞兒造林、麥草方格沙障+青海云杉+沙地柏造林、種植燕麥沙障+花棒+沙地柏造林、種植青稞沙障+菊芋固沙等6種喬灌草優化混交的工程和植物綜合治沙造林模式,編制了高寒沙化土地治理的沙障設置技術規程和固沙造林技術規程。
日前,由青海省科技廳組織的成果評價會上,與會專家一致認為該項目試驗出“生態+經濟”治沙的新模式、新技術,為防沙治沙工程提供了理論依據和科技支撐,應加強推廣應用。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青海:涵養綠色生態 建設幸福西寧
走進西寧市城市展廳,沙盤上濃縮的西寧市發展規劃中,最顯眼的是大片的綠色,“一芯、兩屏、三廊道”城市新型生態格局立體直觀。[詳細] -
為了心中那片綠
如今,治多撿垃圾志愿隊成為三江源國家公園長江源園區治多管理處的一個協會——三江源國家公園治多生態環保協會,大家有了統一的綠色會服。[詳細] -
青海柴達木盆地都蘭湖國家濕地公園引數萬只野生鳥類越冬
12月隆冬時節,柴達木盆地都蘭湖濕地公園迎來大天鵝、白骨頂雞、棕頭鷗、赤麻鴨等數萬只野生鳥類越冬棲息,為冬季的柴達木盆地增添了一份美麗與靈動,呈現了勃勃生機。[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