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綠水青山如何變金山銀山
交流實踐經驗,吸納專家智慧,促進“中華水塔”堅固而豐沛!在9月19日召開的三江源生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專題研討會上,來自藍迪國際智庫專家委員會的專家學者與青海省生態環境廳、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的代表匯聚一堂,就綠水青山如何實現金山銀山?青海生態優勢如何轉化為產業優勢,實現生態和經濟的相得益彰進行了一場熱烈的交流探討。
近年來,青海省一直堅持尊重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持續實施三江源、青海湖、祁連山等重大生態保護建設工程,目前,青海省濕地面積躍居全國首位,三江源頭重現千湖美景,水源涵養量年均增幅達6%以上,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穩定向好;全省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95%以上,長江、瀾滄江干流水質穩定在Ⅰ類,黃河干流水質穩定在Ⅱ類以上,湟水河出省斷面Ⅳ類水質達標率100%,青海作為國家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愈筑愈牢。
確保“中華水塔”功能永續利用,如何將青海的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經濟優勢和發展優勢?研討會上,專家們各抒己見:把“三個最大”重大要求作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載體,始終保持戰略定力,協同推進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正確處理生態保護與改善民生的關系、與維護穩定的關系;推動生態補償機制建設,必須加快體制機制創新,必須加快科技創新支撐體系建設;針對三江源水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從流域整體層面出發研究三江源水生態文明建設問題,對冰川湖泊、高寒草甸、沼澤濕地等生態系統進行綜合考慮、統籌保護。
研討會熱烈而生動,專家們從不同角度重點介紹了目前三江源源頭區實行的上蓄、限牧、調農、生態補償等水生態保護戰略,并結合三江源區特點,從加強水源涵養、嚴控載畜量、合理調整農牧交錯帶產業結構、加強源頭區水生態補償等角度,對三江源水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同步發展提出了具體的建議與措施。
青海省生態環境廳廳長湯宛峰作了《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三個最大”重大要求,切實做好青海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中國環科院生態環境研究所所長李俊生作了《三江源國家公園頂層設計》、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研究員余向勇作了《青海河湟谷地綠色發展戰略》的主旨發言,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局長赫萬成作了《中華水塔—三江源國家公園》推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青海海北祁連:強化國家公園生態保護監管
今年以來,青海省海北藏族自州祁連縣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設“國家公園示范省”的決策部署和工作要求,推進生態保護、生態科研、生態文化“三大高地”建設,不斷提升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效能。[詳細] -
青海省清潔能源持續發展促進會正式成立
青海清潔能源產業發展必將是大規模多品種的清潔能源發電市場、大規模的電力外送市場、大規模的儲能市場、大規模的全民共享清潔用能市場。[詳細] -
±800千伏青南換流站調相機首臺機組整機啟動成功
18日4時30分,±800千伏青南換流站4×300兆乏調相機工程首臺調相機啟動沖轉成功,表明該調相機機組已具備并網運行能力。[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