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草原上的義務環保隊:從被看不起到牧民自發參與
一年四季,在青海湖北岸的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伊克烏蘭鄉剛察貢麻村,總能看到在草原上義務撿拾垃圾的藏族牧民。
2008年,35歲的村民萬瑪扎西發現家鄉失去了原有模樣,家門口、河流成了“垃圾場”、草叢里也散落著不可降解的塑料制品和生活垃圾……
“我要改變這一切。”眼前的景象讓萬瑪扎西覺得治理垃圾、保護環境已迫在眉睫。萬瑪扎西找到了當時的村支書才讓太,在才讓太的幫助下,有同樣想法的村民索南木旦巴、仁增才讓和吉科加共同組建了這支草原上的義務環保隊,不定期開展撿拾垃圾的活動。
隊員仁增才讓仍然記得最初的窘迫,“村民們當時特別不理解我們,他們不明白我們為什么要撿垃圾,甚至有人看不起我們,認為我們在拾荒或者因為犯錯誤后被懲罰。”
每年秋冬兩季,滿載垃圾的車輛時常陷入結冰的河道中,“我們只能淌在刺骨的河水中把垃圾卸下車,再想辦法把車推出來。每次遇到這種情況,鞋子里的積水會凍成冰,把我們的腳粘住,沒辦法脫下鞋子。”隊員萬瑪扎西回憶。
隊員索南木旦巴那輛報廢的皮卡車足以見證環保隊這些年的艱辛,“組成環保隊以后,萬瑪扎西把自家的四輪農用車拿出來給我們用,垃圾最多的時候每天能拉二三十車。我發現車輛不夠用后,自己花錢在2009年買了一輛皮卡車專門用來運垃圾,沒想到在2016年時車就用到報廢了。”
12年間,這支義務環保隊不僅改變了村子里58萬畝草場的環境,他們的腳步還延伸到了80多公里外的地方。
“我們村就是青海湖邊,所以土壤是有咸味的,以前垃圾扔到草原上,被土覆蓋后,經常被牛誤食,導致其死亡。”吉科加說。
而環保隊的另外一個初衷也是保護青海湖,吉科加介紹,“在我們藏族人眼中,青海湖是非常神圣的,我們不希望湖水受到污染,也不希望湟魚的生存環境受到威脅。”
作為剛察草原上第一個義務環保隊,隊員在撿拾垃圾的同時進行著環保宣傳,希望從源頭上減少垃圾。環保隊伍也由最初的4個人發展到現在的40余人,村里人人都是義務環保人。
隨著時間的推移,環保隊的行為逐漸引起了各方的重視,2015年剛察貢麻村的30名干部每人自愿贊助500元人民幣作為環保經費支持環保隊的工作;官方除了配備有垃圾處理設施外,還設立了草原管護員崗位。
如今,環青海湖地區遍布草原管護員,當地很多牧民自發參與到保護草原、保護青海湖的隊伍中。
“現在的草原水清草綠,讓我們更有信心一直堅持下去。”萬瑪扎西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青海夯實公立醫院公益性基礎
記者何君近日從青海省衛生健康委獲悉,該省始終把公立醫療機構回歸公益性作為改革的重點和方向,明確各級政府對公立醫院的辦醫管醫責任,不斷加大政策傾斜和資金投入。 同時,切實解決公立醫院臨聘人員待遇,部分市(州)和縣由...[詳細] -
青海省委書記王建軍赴果洛州調研 讓綠色成為群眾永久享受的財富
在果洛州達日縣精準扶貧商貿旅游產業園、丹瑪社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王建軍調研脫貧攻堅工作,實地察看產業培育、就業安置、社區服務品牌建設、搬遷群眾生產生活等情況。[詳細] -
青海黃河谷地:鄉村生態游“鼓”了腰包 “點靚”環境
記者探訪素有“天下黃河貴德清”美譽的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當地黃河谷地世代務農的民眾,改變過去傳統耕作方式,著力發展生態種養殖等,既“鼓”了民眾腰包,又“點靚”生態環境。[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