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該7月才進入盛雨季的瓊結,才6月初,雨卻下得格外酣暢。細密的雨絲編織成一張大網將天地籠罩。呼嘯的風,席卷過木惹山山脊下那一座座巍峨的土丘。
一位牧羊人頭頂著背囊,在雨中艱難前行,他緊跟羊群,經過土丘,沿著蜿蜒的小路匆匆往家趕。那被雨水洗刷的土丘,看似普通,實則是吐蕃王朝歷代贊普的陵墓,每一座都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歷經歲月的洗禮。
站在松贊干布陵墓頂端,望著氣勢恢宏的陵墓群,瓊結縣文旅局負責文物保護工作的干部普布次仁介紹,根據四川大學考古證實,這片陵區共有陵墓26座,再加上陵區外安葬的青瓦達孜和香達陵,瓊結縣境內共有吐蕃王族陵墓28座。
為了守護這些珍貴的不可移動文物,瓊結縣安排了5位野外文物看管員,50多歲的扎西頓珠和索朗次旦便是其中的兩位。
雨后,藏王墓上的排水道是否被泥沙堵住,邊坡是否被沖毀?扎西頓珠和索朗次旦帶上鐵鍬,騎上電動車出門巡查。
按照規定,野外文物看管員一周至少要對陵區巡視一次,但扎西頓珠他們一周會巡視三次以上,每次大約花費一個小時。
扎西頓珠說,西部這片陵區走一圈需要兩個多小時,他們兩人一組,一邊走一邊仔細觀察,不放過任何被盜掘的痕跡,也密切留意是不是有裂縫、有塌方的跡象。實際上,對于這片陵區而言,自然力的損壞是最大的威脅。雨水的沖刷、狂風的肆虐,都可能對陵墓造成傷害。
在巡視過程中,他們要用手機對陵區拍照,然后上傳到“文物安全巡查執法系統”APP,系統會自動生成照片拍攝的經緯度、日期以及當天的巡查信息。這一小小的舉動,卻是對文物保護工作的有力支持,為后續的保護措施提供了重要的數據支撐。
“看護這片陵區,現在還算輕松,秋天才是最忙的時候。”扎西頓珠感慨道,秋天不僅要秋收,還要看護陵區,常常忙得不可開交。
野外文物看管員這個工作是扎西頓珠接替他哥哥查思的。哥哥年紀大了,腿腳不好,但一直把看護陵區掛在心上。陵區曾有過眾多默默無聞的看管人,已故看管員強巴曲桑老人的事跡曾被諸多媒體報道,被人們熟知。
多年來,強巴曲桑老人一直默默守護著陵區。在他的守護下,陵區避免了許多可能的破壞。他還積極向周邊的村民宣傳文物保護的重要性,讓更多人加入到保護文物的行列中來。他的努力如同點點星光,照亮了文物保護的道路。
如今,國家對于文物保護愈發重視。從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文物保護政策不斷落實,讓像陵區這樣珍貴的歷史遺跡也得到了更為妥善的保護。
“我們瓊結是文物大縣。”普布次仁說,“目前,第四次文物普查工作已進入第二階段。這次普查,全縣新增不可移動文物點111處。像扎西頓珠和索朗次旦這樣的野外文物看管員,瓊結縣共有27人,還有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的10 名看管人員,他們的工資按照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發放。”
工資雖然不多,但減輕了一線文物保護工作者一定的生活負擔。扎西頓珠、索朗次旦等一線文物保護者的工作起來也更有動力。
扎西頓珠說,他沒什么文化,也不怎么了解這些陵墓的歷史,但他知道,他們守護的,是西藏的歷史,是國家的寶貝。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