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處理好發展和保護的關系,是一個世界性難題,也是人類社會發展面臨的永恒課題。”今年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20周年。“綠水青山”代表生態財富、環境保護,“金山銀山”代表物質財富、經濟發展。美麗中國建設,守綠水青山,護生態凈土,全國各地做出的成效有目共睹。
近年來,西藏自治區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堅定不移地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積極探索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有效路徑,讓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和最鮮明的區域品牌。近期,西藏自治區生態環境廳公布《2024西藏自治區生態環境狀況公報》便是對這一堅實行動的生動注腳。
公報中,幾個數據引人注目:西藏環境空氣質量整體保持優良,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99.7%。西藏拉薩市環境空氣質量在全國168個重點城市中排名第1位,日喀則市、山南市、林芝市等在全國33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中排名前列。這一成績的取得,得益于西藏長期以來實施了一系列嚴格的管控措施,包括對施工揚塵的嚴格監管,推進清潔能源集中供暖特許經營試點,減少傳統能源燃燒帶來的污染。同時,建立機動車排放檢測與強制維護制度,從源頭上控制機動車尾氣排放等。
在水環境方面,瀾滄江、金沙江、雅魯藏布江、怒江干流水質達到Ⅱ類標準,拉薩河、年楚河、尼洋河等流經重要城鎮的河流水質達到或優于Ⅱ類標準,班公錯、納木錯等湖泊水質均達到Ⅱ類標準……數據的背后,是西藏對水資源保護,確保碧水常流的堅定決心和有效行動,包括推動入河排污口規范化整治;完成137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和132家醫療機構污水處理設施集中排查整治;城市水體保持零黑臭等。
公報不僅展示了西藏生態環境的優異成績,更體現了西藏在生態文明建設道路上的不懈努力。2024年,西藏自治區以筑牢生態安全屏障為目標,以創建生態文明高地為統領,積極探索生態農業與碳匯經濟的融合發展之路,讓綠水青山真正成為金山銀山。山南市乃東區澤當鎮防護林的人工林碳匯監測示范基地,林芝市對森林、草原、濕地生物量和碳匯儲量的深入計量與分析,展現了西藏在碳匯經濟領域的積極探索與顯著成效。此外,“藏電外送”項目的實施,將西藏的清潔能源輸送到中東部地區,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那曲市“牧光互補”模式的推廣,更是實現了綠色發展與生態畜牧的和諧共生……通過推廣綠色生產技術,提升生態農產品的品質與附加值,同時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動農業產業化進程,不僅提升了西藏的生態環境質量,也促進了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以科學規劃為引領,以生態產業為支撐,西藏在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的探索實踐中,走出了一條具有西藏特色的綠色發展之路。未來,西藏將繼續加強生態保護與修復,推進綠色低碳發展,讓綠水青山成為永續發展的不竭源泉,為構建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西藏力量。(中國西藏網 文/周晶)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