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薩抗疫的“北京力量”
“今天正好是北京市第十批‘組團式’援藏醫療隊進藏滿一個月。”8月18日,北京天壇醫院醫務處副處長、拉薩市人民醫院醫務部主任趙萬全在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說,未曾想,此次援藏遭遇疫情暴發,大家立即進入戰疫狀態,“我進入拉薩方艙醫院已是第6天了,相關流程理順后,方艙內并沒有外界想象的那么緊張。”
北京市第十批“組團式”援藏醫療隊于7月18日進藏,成員共21人,是北京市各市屬醫院的中堅力量,既有臨床專業,也有行政和輔助科室等。
在西藏拉薩,楊蘇喬與肺動脈導管內溶栓聯合下腔靜脈濾器植入術患者。 受訪者供圖
“進藏前我們在北京已經醫學隔離了一周,到拉薩后我們再隔離了一周,期間還進行了培訓,為援藏工作做前期準備。”趙萬全說,隨后援藏醫療隊開始交接、熟悉工作崗位,開始正式的援藏工作。
他介紹,2020年時,自己在北京小湯山醫院待過一個月。“那時小湯山醫院主要是承擔境外輸入人員疫情防控工作。”趙萬全說,西藏疫情暴發后,拉薩方艙醫院于8月7日啟用,拉薩市人民醫院副院長尼瑪擔任方艙醫院院長,自己也編入醫療救治組,承擔方艙醫院醫療管理工作。
8月9日,楊蘇喬(左)在拉薩方艙醫院指揮部讀取艙內患者胸部CT。 受訪者供圖
本次疫情,西藏連續920天無新增確診或疑似病例的記錄結束。“前期可能會缺乏應對經驗。”趙萬全說,這需要一個過程,以拉薩方艙醫院為例,接收標準、醫療管理、會診、轉診、出艙等流程標準建立、步入正軌后,應對便會更從容一些。
不過,剛到高原便加入抗疫隊伍,還是讓大家面臨前所未有的考驗。“這幾天和家人視頻,他們說看我已經瘦了一圈了,囑咐我多注意身體。”趙萬全說。
目前,方艙內以拉薩市人民醫院的醫護人員為主要力量,另外還有西藏阜康醫院約100名醫護人員以及西藏自治區藏醫院12名專家和護士。
他感同身受地說,方艙隔離區實行24小時4班倒,因人手短缺,這些天,方艙的醫護人員處于超負荷狀態。方艙主要收治輕癥和無癥狀感染者,醫療的診治壓力小一些,更多工作量是在醫療之外的內容。入艙前,很多感染者會有緊張情緒,醫護人員會跟他們介紹,如何治療、解除隔離標準等情況,疏導他們的情緒。
北京市第十批“組團式”援藏醫療隊成員趙萬全在拉薩方艙醫院臨時指揮中心。 受訪者供圖
趙萬全還提到,方艙的隔離區與指揮中心全靠電話聯系,他和尼瑪院長以及很多醫務人員一樣,每天接打上百個電話是正常的工作量。
當然他也看到了方艙內西藏人樂觀的一面。感染者在志愿者的組織下,經常跳鍋莊鍛煉身體。
他說,拉薩方艙醫院已經有2批無癥狀感染者出艙,相信在方艙醫院醫護人員的相互配合下,將有更多感染者解除隔離。
同為北京市第十批援藏醫療隊成員、北京市朝陽醫院副主任醫師楊蘇喬介紹,目前拉薩方艙醫院內的狀況平穩、有序,“方艙內無癥狀感染者最多,其次是輕癥。”她說,如果是普通型患者,會轉診至定點醫院。目前,方艙內患者群體還成立了臨時黨小組,協助醫護人員,組織、幫助其他患者。
作為剛進藏的醫生,和患者的溝通是他們首先要克服的困難。“如果同時派一藏一漢兩位醫生,效率會比較低,前期我們在方艙便遇到了這樣的問題,到后面的時候是一些無癥狀患者在幫助我們解決溝通上的問題。”楊蘇喬說,隨著經驗的積累,8月10日,方艙醫院就組建了多學科專家會診機制,對重點病例隨時進行遠程會診。
楊蘇喬同時任拉薩市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主任。她說,目前醫院呼吸科醫生大部分都在方艙,自己還要兼顧醫院住院患者等相關工作,常常是上午在醫院,下午和晚上在方艙醫院指揮部。
首都兒科研究所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高志杰介紹,自己目前也需要兼顧拉薩市人民醫院和方艙醫院。“現在拉薩市人民醫院兒科有10位新生兒,還有普通患者、危重癥患者。”他說,此前自己也在小湯山醫院進行過應對疫情培訓,此次西藏疫情暴發后,多次參與方艙醫院兒童患者的遠程會診。
高志杰說,相較于成人,兒童新冠確診患者的病情變化、發展會更快,需要加強巡視,及時介入。
“我們這批援藏醫生應該是最特殊的,剛進藏就遇到了疫情。來不及思考,就本能地投入抗疫工作。”高志杰說,包括疫情暴發后其它省市的援藏醫療團隊,很多醫生需要一邊克服高原反應等困難,與時間賽跑,在高原阻擊疫情擴散。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北京援藏醫療隊進駐拉薩市方艙醫院
西藏疫情正處于防控關鍵時期。17日,186名北京援藏抗疫醫療隊員飛抵拉薩。[詳細] -
“數”讀六省市十二載援青工作“成績單”
12年來,34個中央國家機關先后出臺113個支持青海涉藏工作的政策文件,6個援青省市簽訂省際間政府戰略合作協議。[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