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高度重視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近年來通過加大財政投入、創新資源共享模式、廣泛吸引社會力量參與等多管齊下,持續改善教育公平狀況,不斷提升義務教育質量,在普惠、均衡以及城鄉一體化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
財政投入力度持續加大
經費投入是保障教育公平的前提和基礎,也是提升義務教育質量、縮小城鄉教育差距的堅實保障。近年來,隨著國家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不斷加大,教育經費投入力度持續加大,2022年至2024年,義務教育專項經費從1445億元增加至1582億元,增幅近10%。
這一專項經費不僅用于提高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生活補助標準,如小學生的年補助標準提高至1250元,初中生提高至1500元,確保他們能夠順利入學,也涵蓋了學校基礎設施建設、教師生活保障等多個領域,確保了教育資源在城鄉、區域之間均衡配置,實現教育質量整體提升。
創新資源共享模式效果顯著
除了加大財政投入外,國家還在積極創新教育資源共享模式,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將優質教育資源輻射到資源不足以及偏遠地區,切實提高當地教育質量。
近期,由北京教科院牽頭、天津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河北省教育科學研究院等單位參與建立的“京津冀教育協同數字平臺”已正式上線,京津冀三地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共享數字資源、優秀課例、教育工具等,開展跨區域教研活動。依托該平臺,三地規劃每年開展4次覆蓋中小學14個學科的跨區域學科調研,建立常態化“一網共研”機制,實現多地多校多級教研員和老師“同上一堂課”。
“智慧云校”項目則將重慶主城區中小學的優質課程資源直接引入偏遠的奉節縣,通過線上“智能雙師課堂”,讓兩地教師協同授課,真正實現教育資源共享。去年,該項目為奉節開設67門“雙師課堂”,在家門口就能聽到遠在300多公里外重慶八中等名校的優質課程,學生成績明顯提升,外流現象減少。
此外,國家還通過對口支援等方式,加大優質教育資源的整體投放。近年來,“組團式”教育援藏計劃已選派8000余名教育人才赴藏工作,為當地輸送先進理念和教學方法,切實提升了西藏義務教育質量。至今,北京市與內蒙古自治區教育協作項目已建立486對“手拉手”學校,為內蒙古10個重點幫扶縣18所學校提供優質教育資源,促進京蒙教育交流合作,推動區域協同發展的同時,也為當地學生帶來了更加豐富的課程和學習體驗。
社會機構參與力度不斷加大
除政府主導外,企業和社會公益組織也積極投身,為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貢獻力量,形成合力。
截至目前,教育科技企業托普朗寧先后為甘肅鎮原、內蒙古科爾沁右翼牽旗、內蒙古武川縣、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河北大名縣等數十個省市的偏遠地區捐贈iEnglish智能英語學習解決方案,支持當地學校教學改革,助力教育信息化建設。
由教育企業新東方、好未來等共同發起成立的情系遠山公益基金會,則依托“互聯網+教育”技術,通過雙師課堂、教師培訓、AI課堂等方式,為偏遠鄉村提供系統支持。據公開數據,其“遠山博學課”項目截至2023年底已覆蓋全國22個省區市460余所學校,累計惠及2500萬師生。
財政投入、資源共享、社會力量,構建了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多元化格局,加大財政經費投入為城鄉學校提供了堅實的資金保障,創新共享模式和利用對口支援等方式有效解決了資源不均衡問題,吸引社會力量參與為偏遠欠發達地區提供了外力補充。
當前,我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進程正在持續推進,仍需城鄉、區域之間通力合作,持續加大投入力度,創新共享模式,吸引更多社會資源投入,努力構建優質均衡的義務教育體系,最終讓每個孩子都能公平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科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