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一假期,上海“網紅”街區永康路搖身一變,成了“西藏文化特色街”。格桑花開滿街道、藏文化香布飄蕩在石庫門前,穿著獨特民族服飾的身影翩翩起舞……這是由西藏自治區薩迦縣人民政府和上海徐匯區文旅局、民宗辦,以及上海第十批援藏干部薩迦小組等聯合主辦的2024“匯愛薩迦·春日徐迦會”文化旅游交流月活動,將貫穿整個5月。2013年開始,上海徐匯區對口支援日喀則市薩迦縣,先后選派四批26名援藏干部,投入幫扶資金實施178個援建項目,為薩迦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沈佳梁(右二)正實地調研藜麥種植項目
找準契合點 雪域高原長出“黃金谷物”
今年,薩迦縣委常務副書記、政府常務副縣長,上海第十批援藏干部薩迦小組組長沈佳梁即將進入入藏的第三個年頭。提及兩年來的工作,沈佳梁認為,最關鍵是把握住兩地的“最佳契合點”。“薩迦有雪域高原、特色畜牧業、種植業,上海有國際化市場、高端研發、生產能力等。因地制宜結合是關鍵。”為此,在來到薩迦初期,沈佳梁帶領團隊跑遍了田間地頭。很快他們發現,這里是種植藜麥的好地方。西藏地區高海拔、干旱低溫及強紫外線照射的特性,正好符合藜麥種子的生長需要,而且不會占用當地主糧青稞的生存環境。而位于上海的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正是研究藜麥種植的專業機構。于是,雙方一拍即合。
2023年4月,在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主任韓斌帶領下,2000多畝藜麥田在薩迦雪域高原開始耕種。沈佳梁算了筆賬。薩迦縣當地種植青稞,1斤收購價是2塊錢,藜麥收購價達到了10塊錢。不僅如此,參與藜麥種植的農戶還可獲得土地流轉費、農機合作社收入、工資收入等。截至2023年11月,藜麥種植項目共給所在村集體經濟增收土地流轉費79.8萬元,當地企業增收機械費52萬元,當地群眾工資增收41萬元。
沈佳梁說,接下來,他們將擴大種植面積,同時推進藜麥的深加工。“藜麥做成產品到上海銷售薩迦實現了增收,上海市民也獲得了優質農產品。作為科研單位,也獲得了寶貴一線數據,未來可以進一步進行品種質量的提升,真正實現了多贏。”
“福祉薩迦”首批產品
雙城聯動 文旅賦能傳遞千年文化
薩迦是藏族重要發祥地之一,被譽為“雪域敦煌”,文化積淀深厚。在助力當地經濟發展的同時,援藏團隊還非常重視推廣薩迦特色傳統文化,深化滬藏兩地文化交融。
2023年上海援藏薩迦小組創意打造了薩迦藝術地鐵專列,車內選取了薩迦標志性的紅、白、灰三色外墻建筑,累計吸引了超過250萬人次參觀體驗薩迦人文風情。上海援藏薩迦小組還在上海歷史博物館和徐匯藝術館開展了為期兩個月的“江河匯流 遍弘海內”西藏日喀則薩迦唐卡藝術展,共接待觀眾約28萬人次。該項目后被國家文旅部、國家民委共同評選為國家級“春雨工程”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務邊疆行優秀項目。
據了解,目前小組已從上海等地引入了不少企業進行薩迦文創產品的開發制作。上海麒九一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就嘗試了文創、農創與產業升級結合,與薩迦縣共建了“福祉薩迦”品牌。公司負責人邊疆介紹,長久以來,西藏的牛羊原皮利用率很低,該公司來到薩迦后從牧民手中篩選收購優質牛羊原皮,融入薩迦千年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藏香的精華,再加入當地獨有的薩迦三色、白海螺等元素,開發了系列高品質的手工皮具、衣帽飾品。不僅實用美觀,更帶著一份吉祥的祝愿。“很多上海市民對于西藏傳統文化非常感興趣,產品進入上海后反饋很好,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如今,距離結束支援薩迦還剩最后一個整年,沈佳梁和同事計劃把正在進行的項目做深入做扎實,同時繼續緊密結合薩迦的產業發展實際,深入一線去了解當地群眾需求,接續奮斗、久久為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