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文博專家重慶勾勒智慧博物館創新藍圖
8月26日,2019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簡稱智博會)在重慶開幕。作為重頭戲之一的大數據智能化高峰會上,中外嘉賓為智博會點贊,并公布多項與重慶的合作。圖為開幕式現場。中新社記者 陳超 攝
中新網重慶8月27日電 (記者 韓璐)“豐富文物價值表達和呈現形態,可以提高可讀性、趣味性、便利性。把握技術進步的機遇和挑戰,充分運用新技術新手段,才能開拓發展新空間,掌握發展主動權。”27日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在重慶表示,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方興未艾,希望文博行業密切關注,積極探索,讓新技術新應用助力行業提質增效。
26日至29日,2019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在重慶舉行。在此間舉行的“智慧文博高峰論壇”上,300余位國內外文博行業專家學者共議智慧博物館創新藍圖。
“原來談到智慧化就是搭建一個平臺,讓公眾在里面參與,然后展覽藏品,就像維基百科一樣,搭好平臺鼓勵公眾自主寫詞條,寫好以后公布出來。但我認為不是這樣的。”對于智慧博物館,南京博物院院長龔良表示,關于智慧博物館的定義至少有這樣幾點:藏品、館員、公眾的實時結合;展覽、教育、服務、管理與公眾的實時結合;公眾的實時參與度與體驗感;傳播能否是否能夠得到幾何擴大。
“在互聯網的技術方面和博物館的應用方面,博物館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是數字技術在博物館當中的應用,第二階段是把數字技術變成為公眾服務的產品,第三個階段則是博物館里面的智慧化應用。”龔良說,數字技術現在每個博物館都在用,但不能夠光把數字技術的應用作為一個目標,“如果把數字技術的應用作為我們的一個目標,我們將來會有很多的信息碎片化”。
“蘇州博物館先后推出了蘇州博物館導覽APP、基于為AR的智能導覽系統、基于微信端的語音導覽系統、微信小程序、H5小游戲等,為觀眾提供多角度、多元化的服務,通過技術實現,給市民呈現更為生動的博物館。”蘇州博物館副館長茅艷說,2014年蘇州博物館成為國家文物局指定的全國首批智慧博物館試點單位之一,建立了完善的智慧管理平臺,實現了大數據管理模式。
在茅艷看來,智慧博物館是讓觀眾有一個獲悉信息的平臺,對館方而言則是有大數據提供給館方決策平臺,這是雙向的。“我們現在正在通過努力,希望通過技術讓博物館更加生動。”
“我理解的智慧博物館,就是智慧管理、智慧保護、智慧應用,以及實體博物館和智慧博物館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兩者之間的融合怎么樣。”湖南省博物館館長段曉明表示,建設智慧博物館,需要博物館人把數據和運營提供給智慧服務的技術方,給他們“一個明確的回答、一個清晰的路徑和一個非常清楚的需求”。
“智慧博物館并不是遙不可及,但也并不能一蹴而就,因此智慧博物館建設是一個長期過程。”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黨委書記、館長程武彥說,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在智慧化探索上,首先明確了戰略目標、實現路徑和建設原則,在建設過程中充分發揮人的主導作用,利用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和移動通信等技術,以期實現從傳統博物館到感知博物館再到智能博物館,最終實現智慧博物館的愿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