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游危害大,別玩!
湖北恩施鶴峰縣躲避峽近日突發山洪,發生多人死亡事故。
躲避峽是什么景點?為何沒有避險場所和設施?在網上搜索“躲避峽”,發現這個4年前因“懸浮船”而走紅網絡的原生態峽谷,被網友稱為中國的“仙本那”,吸引眾多游客前去游玩拍照。可再仔細查看會發現,這是一個尚未開發的“野景點”。當地文化和旅游局此前已在躲避峽設置警示標和警示牌,并多次發布公告,明確告知游客該區域尚未開發,禁止進入。然而,這些警示并沒能阻止絡繹不絕的游客前來,提供旅游服務的船家和“野導游”也屢禁不止。
近年來,有些人在旅游中尋求刺激和冒險,常常脫離景區管理,尋求不受安全約束的“野游”。而“野游”帶來的事故也屢見報端,輕則被困受傷,重則丟了性命。有時,受損的不僅是自己,還會對當地的原生態自然環境造成損壞。
筆者去內蒙古旅游時,也曾有過“被野游”的經歷。當地司機兼導游,帶我們去了一些常規旅行團不會涉足的地點。有些路段風景極佳,但是路上沒有人煙、甚至沒有絲毫通訊信號,無法使用導航,一切全憑司機的記憶行駛。司機也說:“如果在沒信號的路段出事,只能憑運氣等待路過車輛救援。”這不禁讓筆者反思,為何在明知有風險的情況下,游客和一些旅游從業者還會“一往直前”。我想,這里面不僅有新鮮感的刺激、僥幸心理的作祟,還有利益的驅動。外地游客往往對當地的氣候和地理環境缺乏基本了解,也缺少防范風險的意識,抱著“來都來了,不看一眼可惜”和“這地方從來沒有出過事”的心理,對“野景點”蠢蠢欲動。諸多原因,使人們對警告和風險視而不見。
面對風險,旅游者自身不僅需要加強風險防范意識,當地管理者也應及時建立好安全應急體系。對于未開發的景區來說,禁止游客踏入是必須的,但既然已經成了“網紅”景點,也吸引了不少人踏足,當地就應該從保障民眾安全的角度,建立天氣和自然災害的預警制度,強化封閉管理措施,加強執法力度,對于在未開發景區內提供旅游服務的個人和組織加大懲處力度。既要杜絕非開發景區走“野路子”,也不能消極等待正規景區建好后才著手建立安全應急體系。對于游客來說,更要多些安全意識,畢竟,出門在外,安心才能玩得開心。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